《亲密关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书名:《亲密关系》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探究亲密关系的必读之作,译者是我国心灵领域书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张德芬女士。亲密关系也是一个修行的道场,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来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这本书给你参考答案。
注: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誉派之间的爱情关系,还包括亲密到一定程度,敞开到一定程度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家人关系等。但在所有亲密关系中,爱情关系是亲密关系中能量最大,张力最强,冲突最多的一种,所以本书基本以爱情关系为着眼点,来引领读者穿越亲密关系的复杂景致。至于其它类型的亲密关系,读者可自行将所得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因为人际关系是共通的。
1.月晕期:简单来说,就是被美好的感觉迷惑,看不到人的完整性,尤其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把对方想象的太完美的一个阶段。
2.吸引磁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在于需求,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简言之就是“爱”与“被爱”的需求,这是人的基本天性之一。而正是这种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的感觉,促使你与伴侣之间产生了吸引磁场,让你不由自主的想要靠近,去开启一段亲密关系之旅。
3.梦中情人: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其根源依然是人类的“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当需求没被满足时,它们就会被存放在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于是,当我们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的依据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去刻画一个理想的ta的样子,从外貌到内在,都形成了一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情人”,Ta可以满足我们情绪和心灵上的所有欲望,是多年来累积渴望的综合体。
4.通往地狱之路:在现实中,我们选择与梦中情人特质最接近的那个人做为追求的目标,并在比对过程中,着手对Ta进行改造,以期将Ta变成我们真正的梦中情人,满足我们的所有欲望。这种修饰或改造伴侣的企图,正是迫使我们走向地狱之路的推手;也可以直接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敏虚毁的,期望最终会变成愤恨,因为没有人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5.圣光杯在自己心里: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不要将自己的需要强加在伴侣的身上,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拥有你所需求的一切,不需要借助外力来获得满足。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期望极其背后的需求,然后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这人类特有的三大利器,在内心发掘可以得到满足的力量。
1.幻灭期:我们不再被美好的感觉所迷惑,我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同时改造伴侣的计划又全然无效,我们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对当前伴侣的选择是错误的,这一时期即为幻灭期。
2.偏差行为:当人们内心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沮丧,根据沮丧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主要的四种偏差行为即--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和自我放逐。人们通过偏差行为,来实现自己控制伴侣的目的。
引起注意-装作可爱,坚强,有能力,温柔,勇敢,酷,辣等
权力斗争-双方去争夺亲密关系的主控权的斗争,都想努力的让对方改变想法,话语和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比如大吵大闹,冷战,避而不见,冷嘲热讽等行为。
报复心理-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如果你因为对方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
自我放逐-认为努力没用,从而放弃努力,将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子里。能感觉到不满,但已感受不到真正的痛苦。
3.权力斗争出现的原因:亲密关系中的爱,有种能唤醒人们过去的伤痛的力量,好让旧伤在现在得到过去无法得到的需要关注的爱。正是疗愈旧伤的企图,开启了权力斗争之门。和伴侣吵架,实则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因为旧伤太让人心里痛苦,我们不愿意面对这种痛苦,就像面对不舒服的事情,我们总是想办法去逃离或拖延。权利斗争正是逃离或拖延的表现。
4.正视过去的旧伤:每个人对经历过的事情的一些想法,都会存储在自己的内心。而重复的,相似的经历,就会不断加强某一种想法,这就是信念的来源。而过去的创伤,会让我们内心形成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比如认为自己,不值得爱,认为自己不能获得幸福等。如若一直将伤痛埋在心里的储藏室而逃离面对它的痛苦感觉,那它将像一颗不定桥备时炸弹一样,一旦发生某件与之相关的事件,就会触动内心的痛苦大爆炸。然后为了逃避自己的痛苦,又选择将它丢进储藏室不去面对,这样就会形成痛苦-逃离-再痛苦-再逃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循环模式,让人终生受其所困却不得解脱。而正是亲密关系的存在,会让旧伤有机会从储藏室里暴露出来,让你重新面对它,感受它,诠释它,从而改变过去的一些负面的信念,让伤痛得到修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最终从某种痛苦中获得解脱。
5.权利斗争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伴侣,而是来自过去的未被解决的伤痛。伴侣只是让伤痛浮现出来而已。正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6.权利斗争中存在的愤怒成分:愤怒可以压过所有的情绪,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同时也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让我们自己有“对的”感觉,所以它常常被当做权利斗争的武器。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
6.1攻击-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括批评,指责,怪罪,肢体攻击,威胁或言语中伤等。
6.2情绪抽离-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即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封闭自己,不再与对方有任何交集。
6.3被动攻击-像零星的战火,假装不太在意对方的伤害行为,却在言语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或者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在情绪上感到沮丧。
7.爱会找到出路:不把怒气强加在别人身上,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感受它,这样才能发现你的愤怒究竟是在逃避什么。只有面对逃避的痛苦的感觉,我们才能在自我觉知方面有所成长,从而可以挖倔到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这就是“爱意”。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且超越痛苦,找到出路,达到一个平静且超然的境地。
8.亲密关系中的两极:正方和反方,正方典型特质是-积极乐观,倾向于解决问题,否认情绪存在,忽视错误,注重大局;而反方则是-悲观主义者,倾向于发现问题,放纵自己的情绪,专挑错误,注意小节。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只要双方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可以合作无间-正方越来越实际,反方越来越乐观,得到和谐的平衡。
9.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快乐-假装快乐(否认、小心地诉说或根本不提任何负面的议题)-大战爆发(两极化、权利斗争、明争暗斗、死气沉沉)-解决问题(沟通、分享彼此的感觉、认同对方)-快乐
10.放下立场才能得到和谐:在权力斗争中,如果你表明了立场,你会自然的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如果你坚持自己的立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正确,那么对方也会想方设法证明相反立场的正确。如此一来,双方都只会专注于自己的对而让冲突升级,甚至爆发大战。只有放下立场,诚心实意的,接近对方,倾听对方的感觉,才能通过两人的良性沟通,来解决冲突和矛盾,从而让亲密关系,达到更新一层的状态。
11.如何放下立场有效沟通:可以借助以下八个纲要问题来解决。
11.1.我想要什么?
要有和谐共赢的意向,要一直专注在沟通的主要目的上。这一点对于权力斗争中的人们来说,确实很困难。但这是放下立场的基础。
自问,我想要什么?我希望自己正确,还是希望自己快乐?我要冲突还是和谐?自卫还是互信?孤立还是亲密?单赢还是双赢?妥协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有双赢的策略才能让双方的亲密关系更美好,更快乐,因为你们知道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双方都为了快乐与归属感而在尽力做到最好,要明白,发生摩擦时,对方和自己一样无辜,也要记得,给自己和对方同等的爱。
11.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澄清的?
很多时候,我们指控对方,是因为对对方有太多的负面的假设。比如,没有按时回家是和其它更爱的异性出去了。等待对方澄清,一旦清楚了就不要再胡思乱想。
3.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表达真实的事实的意思是,我说出的话,不会让冲突更佳恶化。要做到只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把对方当成为其负责的对象。每次亲密关系发生危机,我们都自然而然的以为,问题是外在的。事实上,所有冲突都代表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这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投射”。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也都是我们内心历程的反映。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并试着表达出来,以我现在觉得……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之后,你很快就会觉得,这种情绪已经在心里存在很久了。
3.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一旦感觉这种情绪很熟悉,你就激发了自身的责任感,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从而也不再把责任放到伴侣身上了。
如果你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与感觉,就可以听听对方现在的感觉,直到你能了解为止。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感觉,你就会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种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绪了。如此一来,你就开始分享对方的感觉了。
11.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基本上,情绪都是从小时候与家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与家人的互动中,你可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些情绪在你建立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即权利斗争。找到情绪的来源,可以让你以正确的方式再去解读过去的事情,从而摆脱一些让你感觉痛苦的局限性信念。
11.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将心里的感觉说出来,不保留也不抗拒。要说出情绪的强度,它的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然后用爱的感觉来回应它。
11.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情绪化解之后,你会发现一扇通往更广大事物的门-“空虚感”地带:这种地带感觉深远又无边无际,我们十分惧怕它们。但正确方式是我们要去用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它,接受它,将它视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11.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一旦选择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你就可以开始将恐惧转化为爱意。只要你能集中心力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如果能够选择爱,你就选择了比感觉更伟大的东西,同时保有自我,而对方也会像你一样,用爱,接受,了解和平静的态度来回应痛苦,你们彼此靠近,彼此相爱。
12.有效沟通的注意事项:
12.1.利用纲要问题,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的解决冲突,因为冲突有时候也是一波三折的,要做好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准备,同时对沟通及感知情绪的方法保持信心。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意向,就一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12.2.冲突自然会开启每人的防御机制,使任何纲要都失去作用,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这时候试一试,去聆听你的伴侣,就像听自己的心在和你说话一样。然后,不断的提醒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让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希望完善解决一个问题,让危机变为转机,并决心达成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发现真理-了解自己是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2.3.如果实在无计可施,那就选择向真理臣服吧。向真理臣服,你就能得到灵魂的引导,一步步走向和伴侣的融合之路。
爱你的敌人,敌人的真实面目就是你自己。不管怎样,选择爱吧。
13.放下报复,和谐相处:报复让你无法体验真爱,并且报复也是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人,受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察觉报复的迹象并改变它。
14.调动全新的心态:除了小时候受到的创伤以外,我们心中还有一层更深的痛-生而为人的痛。即使你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也会有寂寞,无助,绝望,嫉妒,空虚的时候。痛苦虽然不可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接受痛苦并坦然面对痛苦,才能让你真的不再受苦。
1.内省期: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诚心检视反映在你伴侣身上的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你真正地,心平气和地了解你自己。
2.镜像: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要有效沟通,赢得共赢局面,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3.内省期开始的信号:亲密关系出现倦怠感,停滞不前,让你感到失败和无力而想到放弃。事实上,可以将亲密关系当做学习无条件的爱的一种途径,即使遇到阻挡,我们也可以穿墙而过。这就是你需要付出努力的方向。
4.受害者监牢:卡普曼三角模型,生活里出现问题时,人们会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这三种角色中不断转换,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问题是,当你达到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疲惫。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也就是把亲密关系当做了监牢。
受害者-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位置选择,觉得自己受伤,受到不公平待遇,自卑自怜,有抱怨的倾向等。
迫害者-将问题怪罪在别人头上,自认优越,追求完美,你是愤怒的,喜欢批评的,站在高位的角色,借着惩罚别人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拯救者-不管是受害者还是迫害者,都不是快乐的角色。为了快乐,你去努力将自己置于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承担这个任务的即是拯救者。他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并提出有益的忠告。他是慷慨的救济者,计划者,寻求解决者,宽恕者,慈善的高位者。
5.跳出牢笼:必须依靠自己来对“受害者监牢”模式负责
5.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用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在旧有认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
5.2.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当灵魂向他自己迈进的时候。生活中往往伴随着危机发生。而危机的本质,则是灵魂要赐给你的一堂人生课,你将得到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5.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受害者监牢里的三个角色,是由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来。你才是问题的根源。因为灵魂要向自己靠近,所以生活中出现了问题。这时候,要选择与灵魂合作,了解并接纳它要带给你的一切。唯有接纳,才可超脱。
5.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
对问题百分之百地负责,确定亲密的意向,就能让你得到力量,跳出受害者监牢。
5.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探寻在心里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问题,会让你更了解自己,了解真理,从而获得自由。
如:这件事的事实是什么?有什么礼物是我的灵魂想要通过这件事情赏赐给我的吗?我该怎样平静地接受痛苦呢?类似的问题能让你从已知中获得解脱,有机会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体验到自觉的爱。
5.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只要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的灵魂,坚定爱的意向,就能让你靠近真理,穿越墙壁,而得到真正的灵魂关系。
6.受害者监牢中的几种典型困境
6.1.对家庭死忠
不自觉的沿用原生家庭处理事情的模式来处理现在的事情。要学会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勇于超越原有固定模式的影响,去寻求内心的真理,找到更有创意更有启发的解决办法。这样做不但能解脱自己,还能避免将错误的偏差行为再传递给你的孩子。
6.2.牺牲
6.2.1.什么是牺牲:为了摆脱心里的罪恶感,为了让事情恢复平衡,我们去选择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牺牲。
注:在内省阶段,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会发现亲密关系中的牺牲,不过是你小时候所做的牺牲的翻版。
6.2.2.牺牲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6.2.2.1.存在愤恨心理,因为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
6.2.2.2.做出完全相反的行为并放纵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去摆脱自己的牺牲者模式;
6.2.2.3.因不断牺牲而导致自己精疲力竭心力憔悴,想要放弃亲密关系。
6.2.3.如何结束牺牲模式:提升自己的觉知能力,并为自己的生活负起百分百的责任。体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觉,发掘牺牲背后隐藏的折磨者和罪恶感,就会有获得力量从中跳出来,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能力,从而甘于付出,将牺牲转变为自愿的行为或不再付出使牺牲模式得以终止。
6.2.4.钟摆模型:牺牲者-中心(灵魂)-放纵者,离中心越远,牺牲和放纵的程度就越严重。牺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中心上,让灵魂通过爱来引导我们走出牺牲者模式,从而让牺牲者(只会付出不会接受)转变为真心的给予,放纵者(只会获得不会享受)转变为真心的接受。
6.3.依附
为了得到关系中的被宠爱,被接纳或其它一切想得到的让自己舒服的感觉,而做出的刻意去掩盖自己的某些特质或者刻意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质,从而压抑真正的自己的行为,就叫依附。判断自己是不是陷于依附的牢笼,主要看你刻意去牺牲自我的程度如何。
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依附关系,会影响我们处理成人关系的模式。与父母怎样互动,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形成怎样的互动模式。
如何破除依附情节呢?首先要了解,伴侣并不是你的供给者,你要的东西并不在ta身上,而在自己的心里。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然后,选择做自己,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做自己有时候并不能让人愉快。越明白自己,就越靠近真理。但你在做自己的同时,要找到对彼此都好的相处模式。
6.4.投射
一个人将内在生命的价值观,情感喜好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事实上,我们所有对他人的诠释和评价,都原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诠释和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攻击别人的缺点就是在攻击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也是在欣赏自己的这种特质。
在亲密关系中,你会发现对方的某一特质,简直让自己无法忍受。事实上是,这个对象是你内心里的阴影人物的投射,对方就是你自己,不过是你刻意压抑,不让这种特质表现出来而已。接受他就是接受你自己。
如何做到接纳阴影特质,将阴影人物与自己整合呢?首先,找出特质,然后找到与之相同的信念或感觉。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表现?一旦发现表现背后的起因是一致的,你就能理解这种行为。其次,想想这种特质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也想想投射对象的优点。这样就更容易接受整合整个阴影人物,也就完全的接纳了自己。
6.5.竞争
因为想要证明自己是特别的人,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竞争。你会和对方不断的较劲,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比ta更让别人喜欢,证明谁比较独立,整体而言谁比较优秀等等。竞争让你的心无法平静,听不见真理的声音。要想结束竞争,首先你必须诚实的面对你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要承认自己有这种心态,意识到存在,才能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其次,还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做独立的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而不是通过竞争这种在外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特别。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选择灵魂来做你的导师,你就会从别人身上得到灵魂想要传达的信息-从伴侣开始,再扩散到他人。最后,你与每一个人的邂逅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因为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真正的自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阅读此书将开启一场灵魂之旅,通过对亲密关系的新的解读与认知,可以去发现自己,探索自己,从而了解真正的自己,逐渐接近自己的灵魂,获得对生命的美好体验。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探究亲密关系的必读之作,译者是我国心灵领域书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张德芬女士。亲密关系也是一个修行的道场,如何通过亲密关系来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这本书给你参考答案。
注:亲密关系,并不仅限于男女誉派之间的爱情关系,还包括亲密到一定程度,敞开到一定程度的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家人关系等。但在所有亲密关系中,爱情关系是亲密关系中能量最大,张力最强,冲突最多的一种,所以本书基本以爱情关系为着眼点,来引领读者穿越亲密关系的复杂景致。至于其它类型的亲密关系,读者可自行将所得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因为人际关系是共通的。
1.月晕期:简单来说,就是被美好的感觉迷惑,看不到人的完整性,尤其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把对方想象的太完美的一个阶段。
2.吸引磁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在于需求,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简言之就是“爱”与“被爱”的需求,这是人的基本天性之一。而正是这种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的感觉,促使你与伴侣之间产生了吸引磁场,让你不由自主的想要靠近,去开启一段亲密关系之旅。
3.梦中情人: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其根源依然是人类的“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当需求没被满足时,它们就会被存放在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于是,当我们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的依据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去刻画一个理想的ta的样子,从外貌到内在,都形成了一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中情人”,Ta可以满足我们情绪和心灵上的所有欲望,是多年来累积渴望的综合体。
4.通往地狱之路:在现实中,我们选择与梦中情人特质最接近的那个人做为追求的目标,并在比对过程中,着手对Ta进行改造,以期将Ta变成我们真正的梦中情人,满足我们的所有欲望。这种修饰或改造伴侣的企图,正是迫使我们走向地狱之路的推手;也可以直接说,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敏虚毁的,期望最终会变成愤恨,因为没有人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5.圣光杯在自己心里: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不要将自己的需要强加在伴侣的身上,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拥有你所需求的一切,不需要借助外力来获得满足。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期望极其背后的需求,然后利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这人类特有的三大利器,在内心发掘可以得到满足的力量。
1.幻灭期:我们不再被美好的感觉所迷惑,我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同时改造伴侣的计划又全然无效,我们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对当前伴侣的选择是错误的,这一时期即为幻灭期。
2.偏差行为:当人们内心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沮丧,根据沮丧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主要的四种偏差行为即--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和自我放逐。人们通过偏差行为,来实现自己控制伴侣的目的。
引起注意-装作可爱,坚强,有能力,温柔,勇敢,酷,辣等
权力斗争-双方去争夺亲密关系的主控权的斗争,都想努力的让对方改变想法,话语和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比如大吵大闹,冷战,避而不见,冷嘲热讽等行为。
报复心理-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如果你因为对方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
自我放逐-认为努力没用,从而放弃努力,将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子里。能感觉到不满,但已感受不到真正的痛苦。
3.权力斗争出现的原因:亲密关系中的爱,有种能唤醒人们过去的伤痛的力量,好让旧伤在现在得到过去无法得到的需要关注的爱。正是疗愈旧伤的企图,开启了权力斗争之门。和伴侣吵架,实则是为了不去感受旧痛,因为旧伤太让人心里痛苦,我们不愿意面对这种痛苦,就像面对不舒服的事情,我们总是想办法去逃离或拖延。权利斗争正是逃离或拖延的表现。
4.正视过去的旧伤:每个人对经历过的事情的一些想法,都会存储在自己的内心。而重复的,相似的经历,就会不断加强某一种想法,这就是信念的来源。而过去的创伤,会让我们内心形成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比如认为自己,不值得爱,认为自己不能获得幸福等。如若一直将伤痛埋在心里的储藏室而逃离面对它的痛苦感觉,那它将像一颗不定桥备时炸弹一样,一旦发生某件与之相关的事件,就会触动内心的痛苦大爆炸。然后为了逃避自己的痛苦,又选择将它丢进储藏室不去面对,这样就会形成痛苦-逃离-再痛苦-再逃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循环模式,让人终生受其所困却不得解脱。而正是亲密关系的存在,会让旧伤有机会从储藏室里暴露出来,让你重新面对它,感受它,诠释它,从而改变过去的一些负面的信念,让伤痛得到修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最终从某种痛苦中获得解脱。
5.权利斗争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伴侣,而是来自过去的未被解决的伤痛。伴侣只是让伤痛浮现出来而已。正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6.权利斗争中存在的愤怒成分:愤怒可以压过所有的情绪,麻痹我们心中的痛,同时也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让我们自己有“对的”感觉,所以它常常被当做权利斗争的武器。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
6.1攻击-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括批评,指责,怪罪,肢体攻击,威胁或言语中伤等。
6.2情绪抽离-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即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封闭自己,不再与对方有任何交集。
6.3被动攻击-像零星的战火,假装不太在意对方的伤害行为,却在言语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或者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在情绪上感到沮丧。
7.爱会找到出路:不把怒气强加在别人身上,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感受它,这样才能发现你的愤怒究竟是在逃避什么。只有面对逃避的痛苦的感觉,我们才能在自我觉知方面有所成长,从而可以挖倔到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这就是“爱意”。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且超越痛苦,找到出路,达到一个平静且超然的境地。
8.亲密关系中的两极:正方和反方,正方典型特质是-积极乐观,倾向于解决问题,否认情绪存在,忽视错误,注重大局;而反方则是-悲观主义者,倾向于发现问题,放纵自己的情绪,专挑错误,注意小节。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只要双方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可以合作无间-正方越来越实际,反方越来越乐观,得到和谐的平衡。
9.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快乐-假装快乐(否认、小心地诉说或根本不提任何负面的议题)-大战爆发(两极化、权利斗争、明争暗斗、死气沉沉)-解决问题(沟通、分享彼此的感觉、认同对方)-快乐
10.放下立场才能得到和谐:在权力斗争中,如果你表明了立场,你会自然的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如果你坚持自己的立场,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正确,那么对方也会想方设法证明相反立场的正确。如此一来,双方都只会专注于自己的对而让冲突升级,甚至爆发大战。只有放下立场,诚心实意的,接近对方,倾听对方的感觉,才能通过两人的良性沟通,来解决冲突和矛盾,从而让亲密关系,达到更新一层的状态。
11.如何放下立场有效沟通:可以借助以下八个纲要问题来解决。
11.1.我想要什么?
要有和谐共赢的意向,要一直专注在沟通的主要目的上。这一点对于权力斗争中的人们来说,确实很困难。但这是放下立场的基础。
自问,我想要什么?我希望自己正确,还是希望自己快乐?我要冲突还是和谐?自卫还是互信?孤立还是亲密?单赢还是双赢?妥协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有双赢的策略才能让双方的亲密关系更美好,更快乐,因为你们知道彼此都在为对方着想。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双方都为了快乐与归属感而在尽力做到最好,要明白,发生摩擦时,对方和自己一样无辜,也要记得,给自己和对方同等的爱。
11.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澄清的?
很多时候,我们指控对方,是因为对对方有太多的负面的假设。比如,没有按时回家是和其它更爱的异性出去了。等待对方澄清,一旦清楚了就不要再胡思乱想。
3.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表达真实的事实的意思是,我说出的话,不会让冲突更佳恶化。要做到只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把对方当成为其负责的对象。每次亲密关系发生危机,我们都自然而然的以为,问题是外在的。事实上,所有冲突都代表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这就是心理学上定义的“投射”。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也都是我们内心历程的反映。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并试着表达出来,以我现在觉得……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之后,你很快就会觉得,这种情绪已经在心里存在很久了。
3.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一旦感觉这种情绪很熟悉,你就激发了自身的责任感,不太可能再怪罪另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从而也不再把责任放到伴侣身上了。
如果你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与感觉,就可以听听对方现在的感觉,直到你能了解为止。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感觉,你就会想起自己也曾有过这种感受,也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绪了。如此一来,你就开始分享对方的感觉了。
11.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基本上,情绪都是从小时候与家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与家人的互动中,你可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些情绪在你建立对自己的信念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影响力。当你必须成长,摆脱这些信念的时候,相关的情绪就会浮现,并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通常是以感情危机的形式出现,即权利斗争。找到情绪的来源,可以让你以正确的方式再去解读过去的事情,从而摆脱一些让你感觉痛苦的局限性信念。
11.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将心里的感觉说出来,不保留也不抗拒。要说出情绪的强度,它的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然后用爱的感觉来回应它。
11.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情绪化解之后,你会发现一扇通往更广大事物的门-“空虚感”地带:这种地带感觉深远又无边无际,我们十分惧怕它们。但正确方式是我们要去用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它,接受它,将它视作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11.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一旦选择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感觉,你就可以开始将恐惧转化为爱意。只要你能集中心力面对无力感,并且接受这种感觉,那么你就是选择了爱。如果能够选择爱,你就选择了比感觉更伟大的东西,同时保有自我,而对方也会像你一样,用爱,接受,了解和平静的态度来回应痛苦,你们彼此靠近,彼此相爱。
12.有效沟通的注意事项:
12.1.利用纲要问题,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的解决冲突,因为冲突有时候也是一波三折的,要做好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准备,同时对沟通及感知情绪的方法保持信心。只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意向,就一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12.2.冲突自然会开启每人的防御机制,使任何纲要都失去作用,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这时候试一试,去聆听你的伴侣,就像听自己的心在和你说话一样。然后,不断的提醒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让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如果我们希望完善解决一个问题,让危机变为转机,并决心达成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发现真理-了解自己是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2.3.如果实在无计可施,那就选择向真理臣服吧。向真理臣服,你就能得到灵魂的引导,一步步走向和伴侣的融合之路。
爱你的敌人,敌人的真实面目就是你自己。不管怎样,选择爱吧。
13.放下报复,和谐相处:报复让你无法体验真爱,并且报复也是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人,受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察觉报复的迹象并改变它。
14.调动全新的心态:除了小时候受到的创伤以外,我们心中还有一层更深的痛-生而为人的痛。即使你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你也会有寂寞,无助,绝望,嫉妒,空虚的时候。痛苦虽然不可避免,但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接受痛苦并坦然面对痛苦,才能让你真的不再受苦。
1.内省期: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诚心检视反映在你伴侣身上的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你真正地,心平气和地了解你自己。
2.镜像: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要有效沟通,赢得共赢局面,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3.内省期开始的信号:亲密关系出现倦怠感,停滞不前,让你感到失败和无力而想到放弃。事实上,可以将亲密关系当做学习无条件的爱的一种途径,即使遇到阻挡,我们也可以穿墙而过。这就是你需要付出努力的方向。
4.受害者监牢:卡普曼三角模型,生活里出现问题时,人们会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这三种角色中不断转换,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问题是,当你达到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疲惫。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也就是把亲密关系当做了监牢。
受害者-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位置选择,觉得自己受伤,受到不公平待遇,自卑自怜,有抱怨的倾向等。
迫害者-将问题怪罪在别人头上,自认优越,追求完美,你是愤怒的,喜欢批评的,站在高位的角色,借着惩罚别人来逃避自己的痛苦。
拯救者-不管是受害者还是迫害者,都不是快乐的角色。为了快乐,你去努力将自己置于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承担这个任务的即是拯救者。他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并提出有益的忠告。他是慷慨的救济者,计划者,寻求解决者,宽恕者,慈善的高位者。
5.跳出牢笼:必须依靠自己来对“受害者监牢”模式负责
5.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用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在旧有认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成长。
5.2.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当灵魂向他自己迈进的时候。生活中往往伴随着危机发生。而危机的本质,则是灵魂要赐给你的一堂人生课,你将得到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5.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受害者监牢里的三个角色,是由你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来。你才是问题的根源。因为灵魂要向自己靠近,所以生活中出现了问题。这时候,要选择与灵魂合作,了解并接纳它要带给你的一切。唯有接纳,才可超脱。
5.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百负责
对问题百分之百地负责,确定亲密的意向,就能让你得到力量,跳出受害者监牢。
5.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探寻在心里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问题,会让你更了解自己,了解真理,从而获得自由。
如:这件事的事实是什么?有什么礼物是我的灵魂想要通过这件事情赏赐给我的吗?我该怎样平静地接受痛苦呢?类似的问题能让你从已知中获得解脱,有机会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体验到自觉的爱。
5.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只要我们能够相信自己的灵魂,坚定爱的意向,就能让你靠近真理,穿越墙壁,而得到真正的灵魂关系。
6.受害者监牢中的几种典型困境
6.1.对家庭死忠
不自觉的沿用原生家庭处理事情的模式来处理现在的事情。要学会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勇于超越原有固定模式的影响,去寻求内心的真理,找到更有创意更有启发的解决办法。这样做不但能解脱自己,还能避免将错误的偏差行为再传递给你的孩子。
6.2.牺牲
6.2.1.什么是牺牲:为了摆脱心里的罪恶感,为了让事情恢复平衡,我们去选择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牺牲。
注:在内省阶段,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会发现亲密关系中的牺牲,不过是你小时候所做的牺牲的翻版。
6.2.2.牺牲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6.2.2.1.存在愤恨心理,因为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
6.2.2.2.做出完全相反的行为并放纵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去摆脱自己的牺牲者模式;
6.2.2.3.因不断牺牲而导致自己精疲力竭心力憔悴,想要放弃亲密关系。
6.2.3.如何结束牺牲模式:提升自己的觉知能力,并为自己的生活负起百分百的责任。体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觉,发掘牺牲背后隐藏的折磨者和罪恶感,就会有获得力量从中跳出来,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能力,从而甘于付出,将牺牲转变为自愿的行为或不再付出使牺牲模式得以终止。
6.2.4.钟摆模型:牺牲者-中心(灵魂)-放纵者,离中心越远,牺牲和放纵的程度就越严重。牺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中心上,让灵魂通过爱来引导我们走出牺牲者模式,从而让牺牲者(只会付出不会接受)转变为真心的给予,放纵者(只会获得不会享受)转变为真心的接受。
6.3.依附
为了得到关系中的被宠爱,被接纳或其它一切想得到的让自己舒服的感觉,而做出的刻意去掩盖自己的某些特质或者刻意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质,从而压抑真正的自己的行为,就叫依附。判断自己是不是陷于依附的牢笼,主要看你刻意去牺牲自我的程度如何。
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依附关系,会影响我们处理成人关系的模式。与父母怎样互动,就会在亲密关系中形成怎样的互动模式。
如何破除依附情节呢?首先要了解,伴侣并不是你的供给者,你要的东西并不在ta身上,而在自己的心里。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然后,选择做自己,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做自己有时候并不能让人愉快。越明白自己,就越靠近真理。但你在做自己的同时,要找到对彼此都好的相处模式。
6.4.投射
一个人将内在生命的价值观,情感喜好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事实上,我们所有对他人的诠释和评价,都原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诠释和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攻击别人的缺点就是在攻击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也是在欣赏自己的这种特质。
在亲密关系中,你会发现对方的某一特质,简直让自己无法忍受。事实上是,这个对象是你内心里的阴影人物的投射,对方就是你自己,不过是你刻意压抑,不让这种特质表现出来而已。接受他就是接受你自己。
如何做到接纳阴影特质,将阴影人物与自己整合呢?首先,找出特质,然后找到与之相同的信念或感觉。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表现?一旦发现表现背后的起因是一致的,你就能理解这种行为。其次,想想这种特质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也想想投射对象的优点。这样就更容易接受整合整个阴影人物,也就完全的接纳了自己。
6.5.竞争
因为想要证明自己是特别的人,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也存在竞争。你会和对方不断的较劲,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比ta更让别人喜欢,证明谁比较独立,整体而言谁比较优秀等等。竞争让你的心无法平静,听不见真理的声音。要想结束竞争,首先你必须诚实的面对你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要承认自己有这种心态,意识到存在,才能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其次,还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做独立的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而不是通过竞争这种在外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特别。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选择灵魂来做你的导师,你就会从别人身上得到灵魂想要传达的信息-从伴侣开始,再扩散到他人。最后,你与每一个人的邂逅都会成为神圣的邂逅,因为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真正的自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阅读此书将开启一场灵魂之旅,通过对亲密关系的新的解读与认知,可以去发现自己,探索自己,从而了解真正的自己,逐渐接近自己的灵魂,获得对生命的美好体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