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看小偷家族有三个原因:一是金棕榈缓清奖与各路推荐,二是因为导演是枝裕和,三是看海报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女孩。
然而,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看电影,出来后却沉默了,像一下没缓过神,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并不推荐在夏日带着小伙伴或是家人看《小偷家族》。因为光看名字和治愈的海报,很难想到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可能会无聊到玩手机。小偷家族絮絮叨叨地把主线揉成了一团,时不时扯出一段,平淡如水的讲完了故事。看这部影片,要静下来,进入它的氛围,如果打算放空大脑跟着特效走,观影体验就会比较差。
小偷家族的内容不复杂,讲的是在社会底层的一家人为了好好活着发生的故事。是在一个屋子里的悲欢离合,独特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竟都没有血缘关系。
他们都是不幸之人,但却能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小萝莉友里,因父亲治不忍她被家暴抱回了自己家;哥哥祥太,被治在一个停车场捡来;奶奶初枝,被家人抛弃后由柴田夫妇收养,因为她有养搭宏老金;姐姐亚纪,初枝的前夫的大孙女,不受父母喜欢(更喜欢小女儿)而离家来到这里;妈妈信代,曾在风俗店工作,柴田治是她的客人,后来发展成夫妻;柴田治,一位沧桑的中年男人。
故事的前半段很平淡,淡如清水。治和信代抱回友里悉心照顾,哥哥从抵触到接纳她的存在,信代抱着友里借撩头发擦去眼泪。父亲治告诉祥太,“超市里的东西是无主之物扰枝前,所以我们可以拿。”“在家里学不好的孩子才去上学。”许多令人一笑的地方又带着伤感,缓慢舒适地带我们看完了一个小家庭的繁杂琐事。
转折点在海边。去完海边后电影节奏陡然加快,情节急转直下。经常去的老爷爷的小店关门,老爷爷去世。紧接着初枝去世,付不起丧葬费的夫妇只得把她埋在自己家里。在小房间里挖土,下葬...之后祥太偷东西被抓,整个小偷家族被曝光在正面,偷窃、诱拐、恶意杀害老人,终于使这个家庭破碎了。
我感受到的,是没有血缘的几人间的抱团取暖、互助互爱,与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复杂。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困难之处,“因为他们是小偷,最令人不齿的小偷。”
但还是生活还是会继续,小偷家族的人只得向前,“大概也不会更差了”,他们也许是这么想。他们感动我的,是挣扎向前时绽放的光,再苦再难,还是会乐观微笑,“我们可不是一般人啊。”把塑料袋当足球抛的中年男子如是说道。
很少有电影会拍屋内琐事,因为这太真实,太平常了,甚至有些痛苦。但就是有这么特乐独行的人,他是是枝裕和。他是导演,同时也是作家。他的小说《比海更深》说的是因为一场台风暴雨,使得良多和前妻再次共处一室,面对家庭、面对小说家的梦想,前半生碌碌无为的他想尽最后的努力争取的故事。
柴田治和良多都是不幸之人,且这不幸是由自己造成的。但是枝没有去批判他们的不作为,也没有用不幸刻意博得同情,他以一种冷静的,带有温暖的语调讲述着: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 。《比海更深》中,中年男人在台风过后的早晨与前妻告别,他最终没能挽回什么,也没能改变什么,一步一步向前,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
在小偷家族中,作为一家之主的治似乎也是这样的形象。到了中年一无所成,唯一能教给孩子的只有“偷”,在工地打工摔伤脚,得知没有保险后觉得天都塌了,只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带着两个孩子去偷东西。但就算如此不幸,他的生活仍然带有温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夜色下和祥太在停车场追逐,和追公交车的两个场景。
在公交车站,治对祥太说:“以后要作回‘叔叔’了。”等公交车开后,治忍不住,追着发动的公交车大声喊祥太的名字,而在公交车上,祥太似有所感,回头看到这一幕,第一次,轻声叫出了“爸爸”。
如果说,对其他人我们可以怒其不争,那么看到被家暴的友里,我们只能哀其不幸。
六七岁的年纪,本应是笑的最快乐的时候,但掀开袖子,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伤疤,身上更是伤痕累累。更加令人心疼的是,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她还是能对生活报以微笑,报以希望。
“不痛的。”
“妈妈很喜欢我,还给我买小裙子。”
友里看着信代手上同样因家暴留下的伤口,眼中泛起点点泪光,轻轻地,用小手捂住那伤疤:“捂住,就不痛了。”
我无法理解,怎会有这样的父母。
友里因为小偷家族破碎回到了以前的家,妈妈买的“小裙子”原来是家庭暴力的信号。影片的最后,友里一个人唱着从那边学来的儿歌,一个人丢弹珠又把它们捡好。最后趴在窗台上,眺望那个已不存在的“家”。
代入到电影人物中想想,羁绊,或许有时真的比血缘更含有爱。
看完电影后发现,原来社会是那么的冷漠啊,走了一圈,还是没能走出循环,他们想过的更好,但日子却更加糟糕。
不得不想起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他们没有英雄主义。
然而,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看电影,出来后却沉默了,像一下没缓过神,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并不推荐在夏日带着小伙伴或是家人看《小偷家族》。因为光看名字和治愈的海报,很难想到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可能会无聊到玩手机。小偷家族絮絮叨叨地把主线揉成了一团,时不时扯出一段,平淡如水的讲完了故事。看这部影片,要静下来,进入它的氛围,如果打算放空大脑跟着特效走,观影体验就会比较差。
小偷家族的内容不复杂,讲的是在社会底层的一家人为了好好活着发生的故事。是在一个屋子里的悲欢离合,独特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竟都没有血缘关系。
他们都是不幸之人,但却能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小萝莉友里,因父亲治不忍她被家暴抱回了自己家;哥哥祥太,被治在一个停车场捡来;奶奶初枝,被家人抛弃后由柴田夫妇收养,因为她有养搭宏老金;姐姐亚纪,初枝的前夫的大孙女,不受父母喜欢(更喜欢小女儿)而离家来到这里;妈妈信代,曾在风俗店工作,柴田治是她的客人,后来发展成夫妻;柴田治,一位沧桑的中年男人。
故事的前半段很平淡,淡如清水。治和信代抱回友里悉心照顾,哥哥从抵触到接纳她的存在,信代抱着友里借撩头发擦去眼泪。父亲治告诉祥太,“超市里的东西是无主之物扰枝前,所以我们可以拿。”“在家里学不好的孩子才去上学。”许多令人一笑的地方又带着伤感,缓慢舒适地带我们看完了一个小家庭的繁杂琐事。
转折点在海边。去完海边后电影节奏陡然加快,情节急转直下。经常去的老爷爷的小店关门,老爷爷去世。紧接着初枝去世,付不起丧葬费的夫妇只得把她埋在自己家里。在小房间里挖土,下葬...之后祥太偷东西被抓,整个小偷家族被曝光在正面,偷窃、诱拐、恶意杀害老人,终于使这个家庭破碎了。
我感受到的,是没有血缘的几人间的抱团取暖、互助互爱,与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复杂。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困难之处,“因为他们是小偷,最令人不齿的小偷。”
但还是生活还是会继续,小偷家族的人只得向前,“大概也不会更差了”,他们也许是这么想。他们感动我的,是挣扎向前时绽放的光,再苦再难,还是会乐观微笑,“我们可不是一般人啊。”把塑料袋当足球抛的中年男子如是说道。
很少有电影会拍屋内琐事,因为这太真实,太平常了,甚至有些痛苦。但就是有这么特乐独行的人,他是是枝裕和。他是导演,同时也是作家。他的小说《比海更深》说的是因为一场台风暴雨,使得良多和前妻再次共处一室,面对家庭、面对小说家的梦想,前半生碌碌无为的他想尽最后的努力争取的故事。
柴田治和良多都是不幸之人,且这不幸是由自己造成的。但是枝没有去批判他们的不作为,也没有用不幸刻意博得同情,他以一种冷静的,带有温暖的语调讲述着: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的 。《比海更深》中,中年男人在台风过后的早晨与前妻告别,他最终没能挽回什么,也没能改变什么,一步一步向前,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
在小偷家族中,作为一家之主的治似乎也是这样的形象。到了中年一无所成,唯一能教给孩子的只有“偷”,在工地打工摔伤脚,得知没有保险后觉得天都塌了,只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带着两个孩子去偷东西。但就算如此不幸,他的生活仍然带有温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夜色下和祥太在停车场追逐,和追公交车的两个场景。
在公交车站,治对祥太说:“以后要作回‘叔叔’了。”等公交车开后,治忍不住,追着发动的公交车大声喊祥太的名字,而在公交车上,祥太似有所感,回头看到这一幕,第一次,轻声叫出了“爸爸”。
如果说,对其他人我们可以怒其不争,那么看到被家暴的友里,我们只能哀其不幸。
六七岁的年纪,本应是笑的最快乐的时候,但掀开袖子,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伤疤,身上更是伤痕累累。更加令人心疼的是,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她还是能对生活报以微笑,报以希望。
“不痛的。”
“妈妈很喜欢我,还给我买小裙子。”
友里看着信代手上同样因家暴留下的伤口,眼中泛起点点泪光,轻轻地,用小手捂住那伤疤:“捂住,就不痛了。”
我无法理解,怎会有这样的父母。
友里因为小偷家族破碎回到了以前的家,妈妈买的“小裙子”原来是家庭暴力的信号。影片的最后,友里一个人唱着从那边学来的儿歌,一个人丢弹珠又把它们捡好。最后趴在窗台上,眺望那个已不存在的“家”。
代入到电影人物中想想,羁绊,或许有时真的比血缘更含有爱。
看完电影后发现,原来社会是那么的冷漠啊,走了一圈,还是没能走出循环,他们想过的更好,但日子却更加糟糕。
不得不想起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他们没有英雄主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