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孟子》的文学特色。
展开全部
试述《孟子》的文学特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说楚人陈相兄弟本学儒术,见到农家学者许行,就转而信奉农家思想,并批评滕君不能“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算不得贤君。孟子不露声色,由农家这一基本思想和行为标准从容问难。孟子的提问,全是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因而就巧妙地规定了对方的必然回答。步步引导,层层追问,令对方不得不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的结论,自己否定了自己。这体现了《孟子》善设机巧、诱人入彀的特点。一旦对方落入圈套,便接以气势磅礴的长篇大论:从尧、舜、禹、后稷治国的史实,陈相兄弟的为学态度和农家思想的不合时用三个方面横排纵铺,淋漓尽致地批驳了农家思想的错误以及陈相兄弟弃儒学农的糊涂选择。宏论雄辩,不容置疑。这又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盈、铺张纵恣韵特点。再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抓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首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孟子遂得以阐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推恩”的思想。这体现了《孟子》善予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的特点。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预设必然答案而追问的办法,逼出齐宣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法,从而指出以战争谋求称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进而洋洋洒洒,铺排纵恣,鲜明透彻地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这又是《孟子》气盛恣肆特点的体现。
《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这个事例,既证实了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以便投合进而导引其心理,使游说能够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下去,也十分明白浅显地说明了仁爱保民、人人可为的道理。比喻的例子更多,后汉赵岐《孟子注·题辞》即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为了说明应当学习高明的道术,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为喻;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等等。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使用寓言说理的例子,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齐人乞墦”,“楚人学齐语”,“弈秋诲弈”等。这些寓言,本身就写得精粹生动,形象传神。如“齐人乞墦”,不长的篇幅,却把齐人的夸口、 *** 和得意洋洋揭露无余,也活画出其妻妾怀疑、羞愧的心态和哭骂的形貌,实现了对“求富贵利达者”的辛辣讽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68。
本题知识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例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说楚人陈相兄弟本学儒术,见到农家学者许行,就转而信奉农家思想,并批评滕君不能“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算不得贤君。孟子不露声色,由农家这一基本思想和行为标准从容问难。孟子的提问,全是生活中常识性的问题,因而就巧妙地规定了对方的必然回答。步步引导,层层追问,令对方不得不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的结论,自己否定了自己。这体现了《孟子》善设机巧、诱人入彀的特点。一旦对方落入圈套,便接以气势磅礴的长篇大论:从尧、舜、禹、后稷治国的史实,陈相兄弟的为学态度和农家思想的不合时用三个方面横排纵铺,淋漓尽致地批驳了农家思想的错误以及陈相兄弟弃儒学农的糊涂选择。宏论雄辩,不容置疑。这又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充盈、铺张纵恣韵特点。再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抓住齐宣王想要称霸天下的心理,教之以王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首先用齐宣王在祭祀时以羊易牛的实事,指出他有“不忍”之心,并说有此心就足以行王道,使齐宣王感到“心有戚戚焉”,在心理上与齐宣王拉近了距离。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引起了齐宣王渴望了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的兴趣。孟子遂得以阐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推恩”的思想。这体现了《孟子》善予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的特点。而后,孟子又是采取预设必然答案而追问的办法,逼出齐宣王欲以武力争霸天下的真实想法,从而指出以战争谋求称霸天下,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进而洋洋洒洒,铺排纵恣,鲜明透彻地阐述了他的王道理想。这又是《孟子》气盛恣肆特点的体现。
《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这个事例,既证实了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以便投合进而导引其心理,使游说能够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下去,也十分明白浅显地说明了仁爱保民、人人可为的道理。比喻的例子更多,后汉赵岐《孟子注·题辞》即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为了说明应当学习高明的道术,以“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为喻;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等等。这些明白恰切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形象生动。使用寓言说理的例子,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齐人乞墦”,“楚人学齐语”,“弈秋诲弈”等。这些寓言,本身就写得精粹生动,形象传神。如“齐人乞墦”,不长的篇幅,却把齐人的夸口、 *** 和得意洋洋揭露无余,也活画出其妻妾怀疑、羞愧的心态和哭骂的形貌,实现了对“求富贵利达者”的辛辣讽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68。
本题知识点:《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