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50

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具体的举例的给分!... 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具体的举例的给分!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6104f1169
2006-11-09 · TA获得超过2.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33万
展开全部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一番春梦
2006-11-09 · TA获得超过37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7万
展开全部
科幻,幻想的前面得有个限制词:科学!我国从来不乏幻想类的文学作品,不过咱们都叫它神怪小说,比如《西游记》,《聊斋》等等,而真正称得上是科幻的作品,我自己能够记得的是《珊瑚岛上的死光》,是看的小人书,听说还拍了电影,可惜没看过。总之,在中国,似乎科幻作品的定义就是:给青少年或“幼儿”看的读物。兼且有上世纪中期那股“现实主义”风潮影响至今,将科幻作品这种貌似“捕风捉影,白日做梦,华而不实”的文学类型逼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其实科幻是种很严肃的文学类型,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都不会比任何的文学类型逊色!其成果中亦不乏传世巨著!比如法国的儒勒凡尔纳系列,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田中芳树的银英系列,都具有史诗般的故事背景以及与现实社会别无二致的纷繁复杂的世界观,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而我国,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目前为止还真没看到哪怕能跟软科学沾边的大气点的作品,也许有人会说:《小兵传奇》和《寻秦记》不就是科幻吗?我会说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不定它们可以算是科幻作品,但各个电子书网站都将之归类为“玄幻”应该也不无道理的吧?就我个人看法,是将科幻这个文学类型看得很崇高很伟大,并认为它与其他文学类型是有个明确的分界线的,至于怎么划分,我说不好,不过多看些《雨果奖》、《星云奖》的获奖作品,相信会有一定的认识吧。(说起科幻,三天三夜说不完,可惜有点累了,手眼有点不跟趟,暂且先打这些吧,一直在说自己的看法,观点也偏激了点,可能对楼主用处不大,抱歉抱歉。)

参考资料: 匿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angquanqi
2006-11-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以前的时候看倪匡.黄易的小说,感觉很不错.不过我没看过别的科幻小说.感觉中国的科幻小说一蹶不振.比较起科幻,真的不如悬疑推理小说好看.其实一本书得奖多并不代表他写的有多好.以前我也是一个科幻小说迷,但是现在的科幻小说无非就是外星人,海底世界,天空,人类科学,这四大领域.
中国的科幻小说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拍成电影的科幻小说少之又少,看了也比较倒胃口,国外的科幻电影虽然视觉感觉上是使人耳目一新,但是看多了,电影一开始就能推出结局是什么.科幻电影现在已经像恶心人的趋势所发展,而不是像以前理论性极强.
加入新浪两个博客圈子,都是关于科幻的。人数都不多,我从成员列表里访问了好多人,主要关注科幻的博客很少,大多是看过几个电影或小说的朋友,只是有点兴趣吧。圈里的名人们的访问量也不太高,有点出乎我意料,可能是人家不太关注博客吧。而我总是写点东西就贴上,以为会有许多人看,甚至被自己喜欢的作家看,如果再留点评论指点指点那就再好不过了。所以刚入圈的时候还想写点东西,取名叫“幸福滴圈里人”。其实就是虚荣一下,自己把自己往科幻圈里放。后来也不奢望了,只是得感谢圈主钟国。很细心的人,我猜他会看好多圈里的文章,因为他总能挑出一些和科幻有关的来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niperchris
2006-11-09 · TA获得超过10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9万
展开全部
中国科幻圈子是很小的。
http://blog.sina.com.cn/u/1224559254

看科幻小说的人也许很多,参与的人很少。也许读者们觉得在思考科幻,在创作科幻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到什么。如果你给别人说你是搞科幻的,也许换回来的是异样的眼光——挺好的一个老实孩子怎么回去搞科幻啊!甚至看点科幻小说在许多成年人眼力也并不是勤奋好学的青年应该干的事情。科幻在中国没有传统,没有环境。

科幻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许多科幻小说蹬上畅销书排行榜。尤其是电影,中国人也看不少冠以大片或经典的作品。但在中国,本土的科幻还远没有形成产业,作品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中国科幻类杂志也许只有不到10家,其中纯科幻的又少了些。中国没有像样的科幻电影。印象中港台拍了一些,不过太娱乐了。看过几本科幻名著的朋友都会不屑一顾。当然这些情况与科幻圈子小,搞科幻的人少也是互成因果的。

如果在普通人中调查,现今中国科幻届的名人是谁。估计有不少人能搬出已经作古的名人,或者卫斯理之流。其实还是有名人的,你得在杂志里找,科幻杂志上看见熟人、名人的几率真是非常大。但除此以外,他们没有几本有影响力的独立著作,尤其是长篇小说。有一次偶然来到某知名科幻作家的网站,才发现他竟然写过好几部长篇,我平时也算是比较关注现今中国科幻小说,但还真没听说过那几本。大小书店也常逛,也没有见过。

加入新浪两个博客圈子,都是关于科幻的。人数都不多,我从成员列表里访问了好多人,主要关注科幻的博客很少,大多是看过几个电影或小说的朋友,只是有点兴趣吧。圈里的名人们的访问量也不太高,有点出乎我意料,可能是人家不太关注博客吧。而我总是写点东西就贴上,以为会有许多人看,甚至被自己喜欢的作家看,如果再留点评论指点指点那就再好不过了。所以刚入圈的时候还想写点东西,取名叫“幸福滴圈里人”。其实就是虚荣一下,自己把自己往科幻圈里放。后来也不奢望了,只是得感谢圈主钟国。很细心的人,我猜他会看好多圈里的文章,因为他总能挑出一些和科幻有关的来推荐。

最近又去了几个论坛,现在还在寻找更好的科幻论坛。这样交流比博客更直接更方便.
其他的,豆瓣上也比较有意思。还有qq科幻群,人真是不少,每周还讨论科幻话题。如果不是特别乱的话,那是可以交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qnf
2006-11-09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实在是令人不感恭维`
以前的时候看倪匡.黄易的小说,感觉很不错.不过我没看过别的科幻小说.感觉中国的科幻小说一蹶不振.比较起科幻,真的不如悬疑推理小说好看.其实一本书得奖多并不代表他写的有多好.以前我也是一个科幻小说迷,但是现在的科幻小说无非就是外星人,海底世界,天空,人类科学,这四大领域.
中国的科幻小说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拍成电影的科幻小说少之又少,看了也比较倒胃口,国外的科幻电影虽然视觉感觉上是使人耳目一新,但是看多了,电影一开始就能推出结局是什么.科幻电影现在已经像恶心人的趋势所发展,而不是像以前理论性极强.
我对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已经是不抱任何希望了.
现在已经转型与宗教,推理,悬疑类小说.看起来比较有悬念.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希望你能和我讨论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