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史实吗??求各位大大赐教
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史实。
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原文写道: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译文:太祖因为行刺董卓失败,于是就不辞而别,逃回故乡。骑着马去故友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与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取马和物,太祖亲手杀死数人。
从《魏书》上的记载可见,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自动防卫,不像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就为了自己的一个疑心就杀人全家,毫无道义可言。
扩展资料:
任何历史,无可置疑的内容,通常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而所有的历史细节,通常都是一个个的罗生门。同样的一件事,由不同的人记录下来,它肯定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我们看到的古代史,常常有确切无疑的历史细节,无非是因为当时留下的历史资料太少。换而言之,许多时候只有官方统一口径的版本(正史),面对相关内容,不论它可信不可信,我们也只能认为它是可信的。
因为我们不相信它,还能相信谁呢?事实上,《三国志》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吕伯奢这个人。以当时的那种印刷、传媒条件,以皇权政治的文化管制,最后关于三国的历史,我们只能看到官方编写的《三国志》。
对于历史细节,通常就如一句歌词所说,你我都以为知道事情的真相,其实,你我听到的都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书上完全可信的内容,只有那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争议的内容。比如,某年某月,曹操离开洛阳城;某年某月曹操在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某年某月,曹操与袁绍等人率军讨伐董卓....。
再说得细一点,就是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表了什么文告(史书原文抄录);某年某月,中央政府发布了什么重大人事任命;某年某月哪些高级官员参与了某件事....。
其它内容呢,通常都是应该存疑的。尤其是当事人的私密对话、或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就更应该存疑了。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史料丰富,相关内容肯定都是一个个罗生门,因为各方的记述,肯定是天差地别的。
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呢?具体过程是什么?曹操一系的人,自然会把它记述的充满了正义;反对曹操的人,自然会淡化、否定它的正义性;丑化曹操的人,更会把它记述的充满邪恶。哪种版本可信呢?常常是无法确定的。
从裴松之引用的相关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曹操历史形象的变化。在开始,曹操是以伟光正的形象出现,所以他杀吕伯奢家人时,那是完全代表了正义,因为吕伯奢一家人,是标准的反面形象。
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光彩了。因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人,只是因为曹操内心的猜忌。再后来,曹操的形象,就更不光彩了。因为,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更说出了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再后来,曹操的历史形象,就更差劲了。因为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在舞台上的形象就是大白脸了。所以有关吕伯奢的故事,就有了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版本。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吕伯奢的社会地位,有宋太公高吗?肯定高的去了。宋太公结交的是些什么人?无非是个县都头、县令罢了;吕伯奢结交是什么人呢?那是副国级、省部级的官员。
而在这个故事中,吕伯奢实在好像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头;所以贵客来了,家里连酒也没有,更需要吕伯奢亲自骑着驴出去打酒。
当然了,吕伯奢的儿子,也就是几个普通村民,客人来了,竟然不懂得招呼客人,都跑出去杀猪了。就这种人家,怎么可能与三公级的官员是朋友呢?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