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说的话?
展开全部
母亲对孩子们说,今晚他们过一个收获节,请孩子们的父亲也来尝尝他们的新花生。
直接叙述改转述句的改写原则:只改变双引号里的内容,冒号和双引号外面的内容不变。
一、改标点冒号要改为逗号,删除双引号。
注:如果引述内容是疑问句(含反问句)或感叹句,一定要改成陈述句。问号和叹号要改为陈述语气的句号。
二、改人称
1、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一人称我(们),一般情况下把我(们)改为第三人称他(们)或她(们)。
2、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二人称“你(你们)”,那么双引号前对谁说,“你(你们)”就是谁。
注:如果这个“谁”是“我(我们)”就改为“我(我们)”,谁是“具体某个人的名字”就改为“具体某个人的名字”。
3、如果说话内容中有连用同性别或同是第三人称的,须指明其中一个,否则就会造成对象不清。
4、原引号中,人名在前面时,就改成×××对×××说,×××告诉×××,×××问×××。
展开全部
1 有两种说法:《史记淮阴侯列传》,《晏子春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 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 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为什么会有两个出处? 因为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写,晏子春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但是后来经过刘向编辑,刘向在司马迁之后,有疑问的就是这句话是晏子说的,那么出处就是晏子春秋,司马迁在后,如果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则是刘向在编辑晏子春秋的时候引用了司马迁的话,所以目前这个成语的出处有两个版本。 2 荀子第一次说的 他是战国时期的人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说的。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著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