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调查工作总结
一、调查概况
7月14、15日我们实践队(共6个小组,每组3人)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青川乡新胜村、玉河乡新城村、中旺村以及玉河小学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主要形式有问卷、座谈、询访等,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的农业生产状况
具体包括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收入与成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输出、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
(二)农民的基本生活情况
具体包括农民的生活负担,供水、供电状况,业余生活,家庭关系,生活满意度等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三)农村的整体风貌
具体包括村容村貌,文化习俗,村民与村民、村民与干部的相处关系、和谐程度,村民的总体评价等等。
(四)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
主要是通过走访村长了解,具体包括耕地分配、使用状况,劳动力状况,村公共事业,地理环境,相关资源的分配使用情况,未来的发展、规划等。
(五)基础教育
了解学校硬件设施(课堂设施、课余生活设施等)、软件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师资水平,对基础教育重视度等),社会、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教育费用等。
二、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收获
此次走访、调查农村,对我们实践队每一个人来说收获都是沉甸甸的,其中主要成果体现在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对自我学习生涯的感触上,具体参照个人总结。
以下几点是我的主要体会:
(一)中国的农民是伟大的
有这么一种说法:工人的孩子不叫工人,教师的孩子不叫教师,在这么多的头衔当中只有农民的孩子叫农民。。。。。。
中国农民苦啊。在我们普通高校里,人人都会说大学生活太枯燥,太无聊,但是想想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农民,他们的生活除了田间就是屋檐,除了农活还是农活,除了窝头还是窝头。。。。。。然而他们却只是天天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供给着全家人的生活。
回顾历史,新中国的建立,是农民把嘴边的口粮献给了祖国,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农民“砸锅卖铁”使新中国的建设初见成效;现在中国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可以说是以农业的沉淀和积累为基础的。难道这还不够说农民的伟大之处吗?祖国的壮大,不能忘了农民,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三农”问题是严峻和充满挑战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但是,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与上述要求的差距是悬殊的:
1。 村容、村貌
如果没有亲身体会,很难想象自家的菜园就是厕所的根据地,家里炕上的被子有的就像抹布一样,露天的院子就是牲畜的圈。毫无疑问,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直接相关,改变这些不是件单纯的事,但又是必须的、紧迫的。
2。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
“靠天吃饭”这四个字也许是他们祖辈的祖辈唯一留下来的“财产”。农业生产凭的是经验,靠的是苦力。农作物的生产品种和方式没有改变,年复一年地种植同样的大豆,同样的玉米。他们的唯一优势———地广,却被水下了紧箍咒(缺水),使得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收成不稳定,再加上技术的落后,虽然在此年年瑞雪却换不来丰收年。
另外,由于当地的土地政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使得有的农户耕地面积减少(最少平均2。2亩/人)。这种土地分配方式的弊端还在于容易引起因争地而纠纷。对于当今的农业生产是不是可以考虑规模经济,当然是以劳动力充分转移为基础。
在调查中发现的另一现象就是部分农民的随遇而安的心理。虽然贫困,但还是对生活“乐此不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农村要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心理,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的引导、激励、扶持。
3。 官、民之间
据调查,村民之间关系还算融洽,村民与干部之间的关系也算和谐。但官民之间的和谐只是好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在调查的过程中,当我们的摄像头对准一位村长并要求一位农民合影时,村长没说什么,但是那位农民却“心领神会”的拒绝了。当我下田地帮农民除草要离开时,一位农民说了一句话:“当你当上乡长、县长、市长时再来。”这些说明了什么,两个字“距离”。由于村部的合并,村民与干部之间的关系更是疏远。据调查,有的村干部在县城居住,村民找村干部和找县长没什么区别。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啊,岂能因为“精兵简政”而疏忽,岂能因为官职的高低而疏远?这种疏远何时才能代表信任,才能让他们跟党走?
另外,新农村建设不是政府自己投资自己建设,不是“政绩工程”政府只是起治理调配、监督扶持作用。要讲究实效,而实效的判定标准只能是农民,如调查中国家拨款15万挖一口枯井的现象是要杜绝的。
4。 村公共事业
教育、医疗、卫生、娱乐、交通等公共设施,其水平低下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但在此要提出的是:据调查,中学的辍学率达到2/3,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厌学和贫困是主打因素;好几个村部才有一个简陋的诊所。没有人会知道最需要被治疗的是那些付不起医疗费的人,他们不去医院,不是因为健康,正如:“小病不去治,大病没钱治”。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农村问题无处不在,所以问题是严峻的。充满挑战指的是中国面广,基数大,底子薄,纯靠国家的“佛光普照”是不行的。解决问题由于面广而需要因地制宜,因为底子太薄需要农民的自我激励,改变观念,政府扶持。观念这种东西能影响几代人,政府扶持也只能隔靴搔痒,再加上中国的体制(包括官僚、城乡管制、区域限制、区域经济封闭等),还有人才管理,资源配置等的缺陷以及“三农”问题上的各种交织的矛盾,所以说是充满挑战的。
(三) 其他
此次实践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们的热情和豪爽以及各种处事的方式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或许是广袤的平原让他们拥有海阔的胸怀,或许是战争的余悸让他们乐于安稳的'现状。祖国幅员辽阔,可以说不到各处走走是不可能明白祖国的实际的。。。。。。
三、调查工作方面的小结
毋庸讳言,此次实践调查是成功的,对我们的所有成员可以说意义是重大的。主要优点有:一,充分的准备为实践调查奠定了基础。在出发前,所有成员积极的讨论调查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积极地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资料、设备以及相关的措施;二,严格的组织纪律是此次实践调查的重要保证,最突出一点表现在时间观念和团队意识上;三,调查小组成员的出色表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的过程中,每人都能凭自己的优势展现大学生的风采,都能以高的标准和素质来要求自己;四,当地领导和村民的热情支持使得调查得以展开以及当地的人文风情也是调查得以圆满结束的一大诱因;五,调查后的及时小结使得成果的到巩固,尤其是在一天的调查结束后的讨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每人的体会的同时分享了每人的经验。不过,在一些方面做得也是不够的,比如:一,部分调查不彻底,停留于问卷、提纲,从回收的问卷可以看出调查记录做得不够细致、详尽;二,调查的过程中影像记录不全面,甚至有的小组缺失调查过程的影像信息;三,部分的好奇心影响调查的连贯性,影响了调查的绩效;四,因为缺乏对农村的了解,使得调查的过程中沟通、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总之,此次实践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对于被调查的农民来说他们是充满殷切希望的,不过我们知道他们只是找了一些陌生的年青人聊了会儿天,因为我们现在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对于我们是一次取得成长和进步的经历,因为它让我们加深了某种抱负,领悟了一种精神,理解了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