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盟真的是由诸葛亮促成的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激战。最终以曹操退军,孙刘联军获胜结束,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就此建立。 对于刘备来说,赤壁之战,堪称天命之战。如非赤壁之战获胜,刘备或许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隆中对》也将沦为一场空谈。 而对于此次胜利,一直有着诸多的争议,比如孙刘两家谁是主导,曹操到底是去打刘备还是打孙权,诸如此类,喧嚣至今,尚无定论。 个人水平有限,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多做讨论,我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个话题,即:孙刘联盟到底是谁促成的。 提及孙刘联盟,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便是舌战群儒。罗贯中的生活妙笔,将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孙刘联盟,完全是由诸葛亮的上佳口才而促成。但事实上,真的是如此么? 要确认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孙刘联盟的基础是什么。 也就是说,孙刘两家此次联盟,是基于曹操兵临城下的无奈之举,还是早有谋划。 客观的说,孙刘结盟,上面两点因素其实都有。 先说无奈之举。 在荆州感叹髀肉复生的刘备,一直处于漂泊状态,除了短暂的拥有过徐州,其他的也就是左将军的虚衔罢了。而此次曹操南下,目标直指荆州,刘表偏偏又在此时病死,刘粽只是黄口小儿,蔡氏家族,包括王粲这些人可都是主张降曹的。被搂草打兔子的刘备,面临着无容身之所的境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曹军,刘备准备兵分两路,自己走陆路南下江陵,而关羽则带水军走汉水,约定江陵回合,利用江陵的军资暂时抵抗。 不曾想因为荆州民众追随,行军速度极慢,才走到长坂坡即被曹军追上。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赶到江陵,显然已经不可能。根据史书记载,此时刘备的想法是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江表传曰: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豫州今欲何至?”备曰:「 ”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吴巨,是刘备的好友,在史料中记载不多, 《三国志·薛综传》记载说「 ”巨武夫轻悍。”显然此人并没有什么实力。 明明刘备是要去江陵,为何却对鲁肃说要去投奔吴巨呢?更何况,在当时的情形下,刘备能否逃脱得了曹军的追击尚不可知,又如何能活着走到苍梧呢? 猜测下,应该是刘备对鲁肃的来意并不清楚,所以以这话来搪塞罢了。 刘备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对孙权方面的态度不了解。从史料来看,在此之前,刘备和江东孙氏一直没有交集,显然缺乏了解。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虽然此时已在孙权手下任长史,但根据记载诸葛兄弟见面也是在七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年了。虽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孙氏可以为援,但也仅仅是筹谋而已,孙权方面如何应对,尚不可知。 尽管如此,此时鲁肃的相邀,好比瞌睡送枕头,自然是好事,起码先有个落脚的地儿,至于以后,只能到时再说了。 所以,在这个当口,刘备没有什么选择,不管怎么说,孙权的实力非吴巨可比,结盟自然是好事。 这是迫于形势的无奈。 那么孙刘联盟算不算早有谋划呢?谋划倒是有,还不止一个人谋划过。 诸葛亮的《隆中对》大家都很熟悉。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提出了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待时而动的策略。 孔明的这份策对,也被称为足不出户而三分天下。 但三分天下,其实并非诸葛亮首先提出。第一个提出的,其实是鲁肃,而且比诸葛亮早了8年。 建安五年,鲁肃在第一次见到孙权的时候,就提出过《榻上策》: 「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份《榻上策》与《隆中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鲁肃此次能与刘备相遇,也是基于上面这份策对。 刘表死,曹操南下,鲁肃认为「 ”天下之衅”已到,有必要考虑和刘备联盟了。当时鲁肃对孙权说: 「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所以此次鲁肃本就是负用和刘备结盟的任务。《三国志·吴书》记载: 「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 然后才有了诸葛亮赴江东,才有了赤壁之战,才有了三国鼎立。而这一切,都源自鲁肃的《榻上策》。世事就是如此的巧妙,在刘备最为穷蹙的一刻,在刘备最为绝望的一刻,在残阳如血的长坂坡,却真正促成了天下三分。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