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过度加班”现象?

 我来答
何之信
2023-08-04 · 超过3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1万
展开全部
从我的专业角度分析“过度加班”现象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1. 职业倦怠:过度加班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包括情感耗竭、抵触工作和降低工作成就感。长期的过度加班会使个体感到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工作表现和工作满意度。

2. 生活意义和幸福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追求生活意义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和满足感的基础。而过度加班可能使个体对生活意义的认知和追求受到削弱,使得工作成为个体生活的主要支撑,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生活领域,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心理幸福感。

3. 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过度加班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当个体长期工作超时,很少获得时间上的选择和充电的机会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只是为工作而存在,而无法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潜力。

4. 心理健康问题:过度加班可能增加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身心疲惫、情绪波动和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或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5. 工作环境和领导支持:除了个体因素外,工作环境和领导支持也对“过度加班”的影响至关重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领导支持能够减轻个体的工作压力,提供合理的工作分配和时间管理策略,增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过度加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过度加班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任务分配、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服务、鼓励员工参与有趣的休闲活动,以及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文化和环境。
互信互助互爱
高能答主

2022-08-23 ·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1372万
展开全部
在很多用人单位里,由于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紧急的、突发性的任务,因而,适当加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是,眼下,“加班现象”在一些职场里已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涉及人群广泛,不仅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众所周知,长期加班加点,尤其是“过度加班”,不仅严重挤占劳动者休息时间,使职工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工作效率下降,而且也容易发生意外安全事故。特别是近些年新业态劳动者“过度加班”现象更为严重,比如:送餐员、快递员为了多接单长时间奔波在路上,导致一些交通事故,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一些“过度加班”还存在“隐形”现象。比如: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工作微信群,很多人的上下班时间界限就模糊了,有的企业要求员工24小时在微信群里待命,漏接电话或不及时回复就算违规,甚至会遭到开除。可见,“过度加班”已然成为一种“职场常态”。

因此,笔者以为,要遏止“过度加班”这种职场怪象,还需“合力共治”。首先,劳动监察部门要“履职”。劳动监察部门应积极承担起自身的主体责任,对“过度加班”现象要严肃查处,该约谈的要约谈,该叫停的要叫停,该处罚的要处罚,倒逼其严格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其次,劳动者要学会“维权”。职工一旦遭遇“过度加班”现象,既要大胆地说“不”,也要积极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劳动权益不受侵害,自身身心健康不受损害,切忌“做哑巴”,任凭强制“过度加班”。其三,用人单位要“守法”。相关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用人单位知晓“过度加班”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从而自觉做到尊法、守法,不恶意强制职工“过度加班”。

当然,如果已经发生“过度加班”现象,劳动监察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查处和督促整改之外,还需切实督促用人单位按时给劳动者发放“加班费”,切莫让劳动者辛辛苦苦“过度加班”,结果又拿不到该拿的“加班费”。如此,就是劳动监察部门的“失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职场程老师
2023-07-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5072
展开全部
健康问题:长期过度加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疲劳、焦虑、抑郁、睡眠不足等。工作效率下降:过度疲劳的员工可能无法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导致生产力下降,出现错误和质量问题。工作生活平衡:过度加班可能破坏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影响家庭和社交生活。长期影响:长期过度加班可能导致员工感到疲惫和不满,增加员工流失率,影响组织稳定性和员工忠诚度。领导层责任:组织和领导层有责任确保员工的工作负荷合理,提供资源和支持,避免过度加班的现象发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