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的历史沿革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
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
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
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杨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
五代初称静海镇。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
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明道二年(1033年)仍称通州;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属扬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
嘉靖年间(1522~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宣统元年(1909年),设定3市区、10镇区、8乡区;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全县仍设13市、8乡,民国9年(1920年)增设三余乡。
民国18年(1929年),市乡合并为18个区,区下设镇、乡、闾、邻;民国23年(1934年)又并为13个区,区下设镇、乡、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
南通县 *** 移驻金沙镇,隶属南通行政公署管辖。
同年10月,全县设12个区159个乡。
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两次并区并乡后,全县为8个区47个乡和3个县属镇、2个区属镇。
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设通海、通中、通东、通北、通西5个片。
1958年成立3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后公社范围逐步调小,至1982年全县有61个公社、5个县属镇。
1992年末,全县为17个镇、32个乡、1个海洋渔港管理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884个村。
1993年2月,南通县撤销改设通州市。
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2015年3月24日,省 *** (苏政复[2015]22号)批复同意调整南通市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划:撤销金沙镇、先锋镇、兴东镇,设立金沙街道、先锋街道、金新街道、兴东街道;撤销平潮镇、平东镇,设立新的平潮镇;撤销十总镇、骑岸镇,设立新的十总镇;撤销东社镇、五甲镇,设立新的东社镇;撤销兴仁镇、四安镇,设立新的兴仁镇(并将原四安镇九总渡、龙坝2个村委会划归西亭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