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体现出来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提高办学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校建设新校区办学的局面。
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如何面对新的实践需求与发展,以新的理论视阈,对新旧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进行整合与重构,就成为我们当下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课题。
一新校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
(一)在新校区弘扬校训内涵,彰显新老校区的精神气质
传承校园文化,要注重学校精神的具体表现———校风和学风等在新校区的宣传、渗透。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老校区长期积淀的一种精神风尚,对于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而言,移花接木的工作应该从物质环境的营造入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即在盛乐校区的显要位置突出出来,反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富时代精神,使校训所蕴涵的校风和学风在师生中深入人心。
(二)要重视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记载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做好校史的整理、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就是要通过建设展馆、设立展板等形式开展校史教育,使新校区师生通晓学校的发展历程,明确新校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缩小或消除心理上产生的与老校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身为母校一份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校区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特色。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对大学的功能、使命和规律的理性认识逐渐深化,经过沉淀、凝练和升华,形成了“求真务实,育人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化了“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盛乐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加突出了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通过学校建筑的命名也可以体现出来,如师盛湖,行知楼等等。
二新校区对原校区及周边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合理整合文化资源
注重对新校区周边人文资源的整合,就是根据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为新校区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托。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校区坐落于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境内,盛乐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是拓跋鲜卑崛起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新校区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大发展,弘扬盛乐历史文化精神,依托盛乐博物馆,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参观,以富有理想的古今盛乐英雄为榜样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们感受和学习拓跋鲜卑盛乐英雄们的英雄主义民族精神,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盛乐校区还与许多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企业毗邻,如蒙牛乳业、利乐公司等。这些企业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也给盛乐校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校区周边的当地居民中有农民、工人、商人等,也为大学生深入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人文资源的作用
要从全局出发,对新校区的校容校貌的建设作统筹的考虑,如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等文化景观,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意识。既然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作为依托,那么新高校就要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在各个校区中设置的学校象征物,建造一些体现学校历史和精神的雕塑和文化艺术模型,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的校园美。这是物质文化的升华和再创造,能够对全校的师生员工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现代建筑和路名就是一个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校园美的典型范例。
(三)利用新校区往往地处远离闹区的地理位置,创造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祥的大环境
与老校区所在的城市环境不同,高校新校区通常位于远离老校区的市郊,一般是初步开发或有待开发的城乡结合带。与城市相比,新校区所处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环境占优势,信息交通相对闭塞但整体氛围恬淡静谧。当地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风土人情更具乡土气息,为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详的大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来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直接带动周围社区文化发展。
三新校区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两校区的共同理想
全校师生应分享理想。分享理想是结合个人理想创造共同理想的有效途径。当一群人都能分享组织的某个理想时,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完整的组织目标,每个人都对整体分担责任,而不是只对自己那一小部分负责。当有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理想时,理想本身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是理想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因而人们能够真正在心中想象理想逐渐实现的景象。从此他们拥有伙伴,拥有“共同创造者”,理想不再单独落在个人的双肩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新的办学目标。
(二)创新新校区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导向、规范。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校区的教育制度与老校区一脉相承,差别不大。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因各校区具体条件不同而必然存在分歧。如何简化两校区之间工作环节,提高现代办公效率;如何构建从学生、教师直至校领导之间的双向、多向对话机制,合理有效地增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何将学校的统一政策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利于学校政策在新校区的推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新校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意味着物质化的、空洞的校园外貌、几次大型活动的开展等,如果这些没有体现或蕴涵学校精神的核心,没有符合校区学生实际,就会步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因此,新校区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精神,以新校区现实条件为基点,因地制宜地做好学生工作,包括:(1)工作原则的创新。通常来说,高校新校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老校区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区别,所以,新的管理模式要求工作原则从管理转向服务、从封闭转向开放等。具体来说,新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又处在边建设、边办学阶段,相关设施没有完全配套。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区的学生工作应更多地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学生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公寓、食堂、教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了解学生对做好学校、校区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学生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2)工作方法的创新。大多数新校区目前常驻人员只有辅导员,教师在新校区所能给予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校区要加强对社团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发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例如有的新校区在学生宿舍公寓内开展的“党小组、团支部进宿舍”活动,这对于浓厚校区团结向上的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学生维护校区稳定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新校区的学习生活环境,确立新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从而具备健康成熟的个性与心理,完整和谐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从而成功地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上的一堂课。尤其由于新校区往往远离市区,学生的社会活动受限,更易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鼓励师生参与,以优良校风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精神的莘莘学子必将受益终身。一所大学的优良校风,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都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莘莘学子,不论是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还是对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教育对象、学习主体,也是校风建设的主体,学生既要继承校风的传统,又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深刻地理解校风的内涵,在学习和言行举止中严格地遵循它、培植它、维护它、充实它。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来培育合并高校的优良校风,以优良校风来带动、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专家关成华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在新校区营造出类似老校区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需要长沉淀、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整合和创新,高校新校区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继元,杨伊生.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
[2]陈呈频,郑春晔.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校园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3]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道玉,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阳荣威.合并高校校园文化重构探微[J].江苏高教,2000(6).
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自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如何面对新的实践需求与发展,以新的理论视阈,对新旧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进行整合与重构,就成为我们当下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课题。
一新校区对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
(一)在新校区弘扬校训内涵,彰显新老校区的精神气质
传承校园文化,要注重学校精神的具体表现———校风和学风等在新校区的宣传、渗透。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老校区长期积淀的一种精神风尚,对于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而言,移花接木的工作应该从物质环境的营造入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训“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即在盛乐校区的显要位置突出出来,反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富时代精神,使校训所蕴涵的校风和学风在师生中深入人心。
(二)要重视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高校校史是“高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记载了教师、职工、学生各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内容生动多样、博大精深,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做好校史的整理、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就是要通过建设展馆、设立展板等形式开展校史教育,使新校区师生通晓学校的发展历程,明确新校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缩小或消除心理上产生的与老校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身为母校一份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校区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贴近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特色。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对大学的功能、使命和规律的理性认识逐渐深化,经过沉淀、凝练和升华,形成了“求真务实,育人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化了“双学位教师教育和蒙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盛乐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加突出了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通过学校建筑的命名也可以体现出来,如师盛湖,行知楼等等。
二新校区对原校区及周边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合理整合文化资源
注重对新校区周边人文资源的整合,就是根据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为新校区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托。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校区坐落于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境内,盛乐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是拓跋鲜卑崛起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新校区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大发展,弘扬盛乐历史文化精神,依托盛乐博物馆,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参观,以富有理想的古今盛乐英雄为榜样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们感受和学习拓跋鲜卑盛乐英雄们的英雄主义民族精神,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盛乐校区还与许多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企业毗邻,如蒙牛乳业、利乐公司等。这些企业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也给盛乐校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校区周边的当地居民中有农民、工人、商人等,也为大学生深入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现实条件。
(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校园人文资源的作用
要从全局出发,对新校区的校容校貌的建设作统筹的考虑,如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绿化、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等文化景观,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意识。既然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作为依托,那么新高校就要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精心设计在各个校区中设置的学校象征物,建造一些体现学校历史和精神的雕塑和文化艺术模型,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的校园美。这是物质文化的升华和再创造,能够对全校的师生员工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现代建筑和路名就是一个创造地方风范与现代化风采交融校园美的典型范例。
(三)利用新校区往往地处远离闹区的地理位置,创造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祥的大环境
与老校区所在的城市环境不同,高校新校区通常位于远离老校区的市郊,一般是初步开发或有待开发的城乡结合带。与城市相比,新校区所处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但自然环境占优势,信息交通相对闭塞但整体氛围恬淡静谧。当地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风土人情更具乡土气息,为新校区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营造出宁静安详的大环境。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来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直接带动周围社区文化发展。
三新校区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两校区的共同理想
全校师生应分享理想。分享理想是结合个人理想创造共同理想的有效途径。当一群人都能分享组织的某个理想时,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完整的组织目标,每个人都对整体分担责任,而不是只对自己那一小部分负责。当有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理想时,理想本身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是理想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因而人们能够真正在心中想象理想逐渐实现的景象。从此他们拥有伙伴,拥有“共同创造者”,理想不再单独落在个人的双肩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新的办学目标。
(二)创新新校区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导向、规范。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校区的教育制度与老校区一脉相承,差别不大。而在管理制度方面,因各校区具体条件不同而必然存在分歧。如何简化两校区之间工作环节,提高现代办公效率;如何构建从学生、教师直至校领导之间的双向、多向对话机制,合理有效地增强新老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何将学校的统一政策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利于学校政策在新校区的推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新校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意味着物质化的、空洞的校园外貌、几次大型活动的开展等,如果这些没有体现或蕴涵学校精神的核心,没有符合校区学生实际,就会步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因此,新校区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精神,以新校区现实条件为基点,因地制宜地做好学生工作,包括:(1)工作原则的创新。通常来说,高校新校区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与老校区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区别,所以,新的管理模式要求工作原则从管理转向服务、从封闭转向开放等。具体来说,新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又处在边建设、边办学阶段,相关设施没有完全配套。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区的学生工作应更多地从学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办学生之所盼、解学生之所怨。学生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公寓、食堂、教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了解学生对做好学校、校区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学生利益无小事”落到实处。(2)工作方法的创新。大多数新校区目前常驻人员只有辅导员,教师在新校区所能给予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校区要加强对社团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发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例如有的新校区在学生宿舍公寓内开展的“党小组、团支部进宿舍”活动,这对于浓厚校区团结向上的氛围,提高学生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学生维护校区稳定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新校区的学习生活环境,确立新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从而具备健康成熟的个性与心理,完整和谐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从而成功地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上的一堂课。尤其由于新校区往往远离市区,学生的社会活动受限,更易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鼓励师生参与,以优良校风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精神的莘莘学子必将受益终身。一所大学的优良校风,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工作作风、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都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莘莘学子,不论是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还是对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作为教育对象、学习主体,也是校风建设的主体,学生既要继承校风的传统,又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深刻地理解校风的内涵,在学习和言行举止中严格地遵循它、培植它、维护它、充实它。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来培育合并高校的优良校风,以优良校风来带动、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专家关成华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在新校区营造出类似老校区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需要长沉淀、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移植、整合和创新,高校新校区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继元,杨伊生.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
[2]陈呈频,郑春晔.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校园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3]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肖玉梅.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道玉,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阳荣威.合并高校校园文化重构探微[J].江苏高教,2000(6).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