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滴血》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18年,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创排的秦腔《三滴血》首演。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三滴血》经久不衰,已成为秦腔最经典的曲目。10月24日,该剧走进了最高人民法院。演出现场,秦腔的艺术魅力,经由场内曲折妙极的剧情、流畅委婉的音乐、细腻生动的演唱、精致凝炼的舞美,深深浸润着每位观众,让人深陷其中,回味无穷。特别是该剧以古代三个司法案件审判过程为核心,鲜活地塑造了一个尽信书本、迂腐断案官僚的典型形象,弘扬了坚守正义、激浊扬清的价值追求,对当代法官办案也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为此,特约请观剧者撰写两篇观后感。
剧情简介
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第一起案件,周仁瑞经商失败后回乡,其弟周仁祥担心周仁瑞回来争夺家产,不认周天佑为周仁瑞儿子,最终诉至公堂。县令晋信书偏是一个死啃书本的腐儒,见汝南先贤传有“陈业滴血认亲”的记载,便用此法断案。见周仁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断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亲生子,并将其驱逐。
第二起案件,李遇春由李三娘抚养长大,与李三娘亲生女儿李晚春姐弟相称,互生爱慕。李三娘与王妈有意促成这段婚事,于是故意调转姐弟二人真实身份,称遇春为亲生儿子、晚春为抱养。但二人尚未成亲,李三娘去世,垂涎晚春已久的恶少阮自用捏造庚帖前来“诈婚”,挑起讼端。县令晋信书再用“滴血认亲”方式,判决晚春、遇春为亲生,不得成亲,同时判决庚帖有效。
第三起案件,周仁瑞与王妈重逢后,欲相互作证,前往县衙找县令晋信书,推翻此前判决。晋信书为证明“滴血认亲”的准确性,传唤周仁祥和其子牛娃来到公堂前试验,谁知二人血滴不融。此时,晋信书竟固执己见,认定二人非亲生父子,甚至质问周仁祥妻子是否与他人私通。
一片混乱之际,公差接大帅之令将晋信书带回。原来,周天佑和李遇春两兄弟投军立功升官,于是平反冤案,两家人身世真相大白,全家团聚。
为何我们要看《三滴血》?
冼小堤 韩璋
秦腔名剧《三滴血》第十场,当山西五台县县令晋信书第三次用“滴血认亲”的手法断案时,现场音乐鼓点越来越急促,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次,“滴血认亲”究竟会失败还是成功?
要知道,这个迂腐的县令已经两次用“滴血认亲”的方式作出严重误判!而他明明有机会避免误判,却偏偏迷信古书记载,从不采信人证物证。
且看第一起案子:周仁瑞被弟弟和弟媳无端指责后十分气恼,但口说无凭,他向晋信书提议,到陕西查询就可知道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可晋信书竟回,不用劳费功夫千里迢迢去查找,只需按照《汝南先贤传》记载,“滴血认亲”即可。
此时,无论周仁瑞还是周仁祥,都感到这种落后的做法不靠谱,唯独晋信书坚信“书上记载可会有错”。结果,本欲到公堂“辩委屈”的周仁瑞,蒙受更大冤情,连儿子都被逐出。心胸险恶的弟弟胜诉了,周仁瑞气得浑身发抖,大骂“狗官太武断”。
第二起案子在审判过程中出现类似的剧情,当王妈控诉阮自用的“庚帖”是伪造时,曾建议晋信书走访一下百姓,便能知晓阮自用早已向李晚春提亲多次却遭到拒绝。然而,身为一县之令,晋信书竟认为不需要访查,“何必絮絮叨叨把他问?判断疑案靠古人!”他再用“滴血认亲”这等无凭无据的方法,一口断定晚春、遇春为亲兄妹,“岂能乱伦”。一对鸳鸯被拆散,令人扼腕叹息!
当周仁瑞和王妈欲相互作证时,第三起案子出现了,也是全剧最关键的时刻——晋信书还要依靠“滴血认亲”来断案。音乐响起紧张的节奏,周仁祥与牛娃明明是亲生父子,两人的滴血不融合——证明这招不可靠!可在如此明显的事实面前,自称“熟读五车书,做得七品官”的晋信书,依旧固执己见,欲再度破坏一个家庭,可气、可恨、可悲!
尽管冤案得以平反,但晋信书三次误判,已给个人、社会留下不良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矛盾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事纠纷,非常考验司法者抽丝剥茧的能力,如办案不贴近群众,不愿下功夫多方求证,用“尽信书”的态度如何审理得了情况千变万化的案件?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案子。那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称和被告认识一年多,被告打借条借了3万一直不还,但被告在庭审中却辩称从不认识原告。
看似简单,事情却扑朔迷离。此时,法官想到了两个妙招:先是查询双方手机,发现两人在打借条前毫无通话记录,微信好友也是打借条当天才添加,原告第一句话便是“你好”。这哪像哥们?再问自称介绍原被告认识的中间人,被告是否已婚,中间人支支吾吾说结了吧,被告却回答说连女朋友都没有。至此,双方是陌生人的关系基本查清,借条原来牵涉到一件车祸遗物。
设想一下,要是此案由晋信书来审理,也许只一下就结案了。而主审法官充分考虑案情,从生活切入,从细节着手,多番问询,终于识破谎言,审理得明明白白,让双方心服口服。回顾《三滴血》中前两起案子,晋信书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查明案情而奔波、多问,这样的办案方式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司法为民的理念,是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
晋信书“不接受反驳”的思维亦不可取。在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面前,他为了面子和头上的乌纱帽,宁肯一错再错,将官员地位错等于绝对权威,辜负了百姓对他们的信任。
传统秦腔剧《三滴血》讲的是古代案件,却让我们对现代“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剧情简介
秦腔名剧《三滴血》讲述了三个“滴血认亲”的案件。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县经商时,妻子生下一对孪生儿子后去世。周仁瑞无力抚养,便请邻居王妈将次子卖与李三娘为嗣,取名李遇春。长子周天佑由周仁瑞独自抚养。
第一起案件,周仁瑞经商失败后回乡,其弟周仁祥担心周仁瑞回来争夺家产,不认周天佑为周仁瑞儿子,最终诉至公堂。县令晋信书偏是一个死啃书本的腐儒,见汝南先贤传有“陈业滴血认亲”的记载,便用此法断案。见周仁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断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亲生子,并将其驱逐。
第二起案件,李遇春由李三娘抚养长大,与李三娘亲生女儿李晚春姐弟相称,互生爱慕。李三娘与王妈有意促成这段婚事,于是故意调转姐弟二人真实身份,称遇春为亲生儿子、晚春为抱养。但二人尚未成亲,李三娘去世,垂涎晚春已久的恶少阮自用捏造庚帖前来“诈婚”,挑起讼端。县令晋信书再用“滴血认亲”方式,判决晚春、遇春为亲生,不得成亲,同时判决庚帖有效。
第三起案件,周仁瑞与王妈重逢后,欲相互作证,前往县衙找县令晋信书,推翻此前判决。晋信书为证明“滴血认亲”的准确性,传唤周仁祥和其子牛娃来到公堂前试验,谁知二人血滴不融。此时,晋信书竟固执己见,认定二人非亲生父子,甚至质问周仁祥妻子是否与他人私通。
一片混乱之际,公差接大帅之令将晋信书带回。原来,周天佑和李遇春两兄弟投军立功升官,于是平反冤案,两家人身世真相大白,全家团聚。
为何我们要看《三滴血》?
冼小堤 韩璋
秦腔名剧《三滴血》第十场,当山西五台县县令晋信书第三次用“滴血认亲”的手法断案时,现场音乐鼓点越来越急促,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次,“滴血认亲”究竟会失败还是成功?
要知道,这个迂腐的县令已经两次用“滴血认亲”的方式作出严重误判!而他明明有机会避免误判,却偏偏迷信古书记载,从不采信人证物证。
且看第一起案子:周仁瑞被弟弟和弟媳无端指责后十分气恼,但口说无凭,他向晋信书提议,到陕西查询就可知道儿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可晋信书竟回,不用劳费功夫千里迢迢去查找,只需按照《汝南先贤传》记载,“滴血认亲”即可。
此时,无论周仁瑞还是周仁祥,都感到这种落后的做法不靠谱,唯独晋信书坚信“书上记载可会有错”。结果,本欲到公堂“辩委屈”的周仁瑞,蒙受更大冤情,连儿子都被逐出。心胸险恶的弟弟胜诉了,周仁瑞气得浑身发抖,大骂“狗官太武断”。
第二起案子在审判过程中出现类似的剧情,当王妈控诉阮自用的“庚帖”是伪造时,曾建议晋信书走访一下百姓,便能知晓阮自用早已向李晚春提亲多次却遭到拒绝。然而,身为一县之令,晋信书竟认为不需要访查,“何必絮絮叨叨把他问?判断疑案靠古人!”他再用“滴血认亲”这等无凭无据的方法,一口断定晚春、遇春为亲兄妹,“岂能乱伦”。一对鸳鸯被拆散,令人扼腕叹息!
当周仁瑞和王妈欲相互作证时,第三起案子出现了,也是全剧最关键的时刻——晋信书还要依靠“滴血认亲”来断案。音乐响起紧张的节奏,周仁祥与牛娃明明是亲生父子,两人的滴血不融合——证明这招不可靠!可在如此明显的事实面前,自称“熟读五车书,做得七品官”的晋信书,依旧固执己见,欲再度破坏一个家庭,可气、可恨、可悲!
尽管冤案得以平反,但晋信书三次误判,已给个人、社会留下不良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矛盾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民事纠纷,非常考验司法者抽丝剥茧的能力,如办案不贴近群众,不愿下功夫多方求证,用“尽信书”的态度如何审理得了情况千变万化的案件?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的一起案子。那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称和被告认识一年多,被告打借条借了3万一直不还,但被告在庭审中却辩称从不认识原告。
看似简单,事情却扑朔迷离。此时,法官想到了两个妙招:先是查询双方手机,发现两人在打借条前毫无通话记录,微信好友也是打借条当天才添加,原告第一句话便是“你好”。这哪像哥们?再问自称介绍原被告认识的中间人,被告是否已婚,中间人支支吾吾说结了吧,被告却回答说连女朋友都没有。至此,双方是陌生人的关系基本查清,借条原来牵涉到一件车祸遗物。
设想一下,要是此案由晋信书来审理,也许只一下就结案了。而主审法官充分考虑案情,从生活切入,从细节着手,多番问询,终于识破谎言,审理得明明白白,让双方心服口服。回顾《三滴血》中前两起案子,晋信书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查明案情而奔波、多问,这样的办案方式脱离了群众,背离了司法为民的理念,是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
晋信书“不接受反驳”的思维亦不可取。在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面前,他为了面子和头上的乌纱帽,宁肯一错再错,将官员地位错等于绝对权威,辜负了百姓对他们的信任。
传统秦腔剧《三滴血》讲的是古代案件,却让我们对现代“人民法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