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追问

 我来答
と以0384けサ
2013-10-23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应该说,一次成功的追问能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也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一、追问的前提追问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有着随机的、临时的外在特征,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教师如何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1.在缺乏思考处追问。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着无从下手、盲目被动等现象,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追问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或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2. 在欠缺深度处追问。学生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养成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良好习惯。3. 在产生歧义处追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在争论中求真知。4. 在紧要处追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会暴露他们的认识缺陷,或显示他们在无意情况下闪耀的灵光,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果断追问,使之成为破解文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二、追问的类型按照追问的方向分类,追问可以分为顺向追问和逆向追问。顺向追问是顺着学生思路的追问,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这种追问,后一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补充和深化,比较适合“新知”教学,让学生有一种剥笋的感觉,一步一步探到问题的实质。逆向追问是逆着学生思路的追问,教师在评价后,回过头来问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从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追问能使教学更有深度,能引导学生通过逆向的知识建构过程,将原有的零碎、散乱、无序的知识系统化。 按照追问的对象范围分类,追问可分为个体追问和群体追问。个体追问是针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对该生进行追问,目的是通过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对全体学生进行示范,或者通过展示个别学生的思路引发全体学生进行思考。群体追问是针对学生答案对全体学生进行追问,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的答案带有重要内容或学生整体存在某种共性问题。 追问的分类标准比较多,老师们可以自己去多了解一些,对追问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三、追问示例 下面我们来看有关《风筝》一课的两段课堂实录,感受一下两位教师在追问方面运用的技巧。 实录一(节选) 师:他为什么要自责? 生:因为他使小兄弟的美好的童心被扼杀了。 师:他是什么时候才自责的? 生:中年。 师:为什么以前不自责,到了中年反而自责了? 生:因为他不幸偶尔看了一本书。 师:这里的不幸和偶尔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不幸是因为这样他就遭受了惩罚,他的心从此堕下去了,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生:不幸还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师:偶尔又是如何理解? 生:偶尔表示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也就是这样的自责也有可能不出现, 师:设想,假如没有这本书,没有偶尔的阅读,鲁迅先生会不会自责? 生:可能不会。 师:那么当时这个社会这样偶尔的阅读的人多吗? 生:多。 师:那么这样的悲惨的虐杀存在的就多吗? 生:多。 师:忏悔,自责的人多吗? 生:不多。 师:这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是这个时代需要反省,需要自责,是所有的精神虐杀者需要反省和自责。这位教师的追问主要是顺向追问,每一个追问都紧扣学生的答案,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重视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突破点一步一步向后推进。从开放度来说比较封闭,追问的走向是按照教师思路设计的,引领作用比较突出。可惜后面的几个问题设计粗糙,是简单的判断问答,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作答,这就浪费了前面的铺垫。实录二(节选)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变为“怎样的风筝”。 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孤单”。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 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哦,有道理,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 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 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 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 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 这位教师的追问主要是逆向追问,从结果向前追问原因,溯本求源。在学生出现理解障碍的时候,他采用了调焦的办法缩小了问题的范围,使学生的思路重新打通。从开放度来看,这段追问比较开放,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路,教师进行完善、修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