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学生评价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惟一标准,评价轻选拔和甄别的单一功能,突出学习的过程和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
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
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
(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时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首先注意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让评价主体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并将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当作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全面、更客观,也更能促进评价主体对自己的表现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自觉纠正错误、强化行为,更健康地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个性差异。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全面落实各项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每个人在七种智力上呈现的方式不同,组合的方式不同,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个理论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而以往所说的差生,则是以学习班的结果作为惟一尺子衡量的产物。多一把尺子,会减少许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没有差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的方式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
(四)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体现在评价这一环节则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从而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例如,要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参评主体应该包括:1、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这里的教师不是指班主任,而应该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师;2、学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而且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评,因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3、家长的评价,俗话说“知子莫如母”,学生跟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家长应该是最了解学生的,因此家长对子女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全面、最真实的。因此充分处理好这几个参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评价
(五)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程,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形成等,也可综合各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2.延迟性评价。在学习中,学生总有不理想的时候,或者说一时难有长进,甚至出现暂时停滞不前的迹象。此时,应暂缓评价,给学生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待到达到一定目标或某一方面有进步时进行评价。
(六)评价的激励原则: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学生评价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和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活动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但也不能毫无原则地盲目激励,该指出纠正时还是要指出纠正,要视学生和当时的事情灵活处理,否则学生评价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课程评价是根据某种标准,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计划、活动及其结果等的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即对教师的评价两个部分,是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本文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谈谈看法。
一、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这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在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并且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二是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略对定性评价的研究。在课程评价上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
三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和发展,从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以往的学生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点滴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对学生评价真正成为过程性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遵循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关系,我们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等。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方法、所采取的态度、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这所以的点点滴滴能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有利。“学生成长记录袋”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评价与记录的管理。
(二)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时也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首先注意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让评价主体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并将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当作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全面、更客观,也更能促进评价主体对自己的表现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自觉纠正错误、强化行为,更健康地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个性差异。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全面落实各项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每个人在七种智力上呈现的方式不同,组合的方式不同,呈现的表象或给他人的感觉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个理论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而以往所说的差生,则是以学习班的结果作为惟一尺子衡量的产物。多一把尺子,会减少许多的差生,乃至根本没有差生。在评价时,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评价的方式达到真正促使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
(四)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体现在评价这一环节则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从而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例如,要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参评主体应该包括:1、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这里的教师不是指班主任,而应该包括所有的科任老师;2、学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而且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评,因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学生自我反省的机会;3、家长的评价,俗话说“知子莫如母”,学生跟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家长应该是最了解学生的,因此家长对子女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全面、最真实的。因此充分处理好这几个参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评价
(五)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程,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形成等,也可综合各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2.延迟性评价。在学习中,学生总有不理想的时候,或者说一时难有长进,甚至出现暂时停滞不前的迹象。此时,应暂缓评价,给学生一个重新考虑的机会,待到达到一定目标或某一方面有进步时进行评价。
(六)评价的激励原则: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学生评价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和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活动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但也不能毫无原则地盲目激励,该指出纠正时还是要指出纠正,要视学生和当时的事情灵活处理,否则学生评价又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