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叫“扶不起的阿斗”?

 我来答
血刺弹头eGJ9
推荐于2017-10-06 · TA获得超过9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刘禅十六岁登基,次年封诸葛亮为相。从二十九岁起,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到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刘禅智慧、果敢的一面。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禅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禅很明白事理。曹魏政权发生大变化时,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本来夏侯霸一直要为其父报仇的,多年带兵战斗在汉中与凉州地区,没想到这时他反倒要栖身于仇家。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刘禅很会做人吧。试问一个如此明白事的人,会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否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刘禅偏偏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所以刘禅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游子逸
高粉答主

2015-11-07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7万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3.7亿
展开全部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原因:
  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

  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
  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乐不思蜀)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京城「老炮儿」
2019-05-30 · 京城「老炮儿」,历史新说
个人认证用户
京城「老炮儿」
采纳数:4813 获赞数:62750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刘禅当政后一直宠信宦官,应当做好准备武力抵抗侵略的时候却笃信巫术,不战而降导致亡国,实在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4
展开全部
刘禅十六岁登基,次年封诸葛亮为相。从二十九岁起,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到五十七岁。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刘禅曾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的治国方案,意图先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这一政策从后来诸葛亮一意北伐,蜀国因过耗国力、劳民伤财致使国家衰落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不和,这是刘禅“独立”后面对的第一件难题。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后魏延被杀,刘禅将杨仪“废徙汉嘉郡”,同时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使动荡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研读这一系列措施,“管中窥豹”的可以了解刘禅智慧、果敢的一面。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贤”,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刘禅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什么是循理?说白了就是挺明白事的。除了“任贤相”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禅很明白事理。曹魏政权发生大变化时,夏侯霸为躲司马氏的迫害,逃到蜀国。这夏侯霸心里是有芥蒂的,因为其父夏侯渊在汉中战役中死于刘备军队。本来夏侯霸一直要为其父报仇的,多年带兵战斗在汉中与凉州地区,没想到这时他反倒要栖身于仇家。阿斗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于夏侯渊的死,刘禅说:“卿父自遇害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那都是上一代的恩怨了,而且当时各为其主,且又不是我父亲刘备亲手杀了你父亲,因此你我二人没有杀父之仇。一语就化解了夏侯霸心中的顾虑和仇结,刘禅很会做人吧。试问一个如此明白事的人,会否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否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可刘禅偏偏说了那句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此时的他,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不仅仅影响着自己的性命,包括家人及蜀地百姓幸福也都要看司马昭如何看待他。司马昭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与否。所以刘禅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不仅是为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更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这个方针应该讲是成功了,刘禅赢得了司马昭的那句:“我无忧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大商业人士bX
2020-11-15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9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3万
展开全部

刘禅207年至271年,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至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