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朝秦暮楚 卧薪尝胆 纸上谈兵的起源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è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去攻打赵国。不久赵国渐渐败了下来,赵国便向齐国求助。不久,孙膑和忌田率领着军队去救赵国,在军队休息的时候,忌田和孙膑开始商量从哪里进攻的问题。一开始忌田觉得直奔赵国去营救。后来,孙膑觉得魏国的大批人马在攻打赵国,而魏国里却没有多少人马,决定带兵攻打魏国。攻打赵国的魏国看齐国在攻打自己的国家,就连忙赶回魏国,但在半路被齐国的兵马打败了。孙膑救了赵国。
现在,这个成语用在表示一切类似上面的战术。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去攻打赵国。不久赵国渐渐败了下来,赵国便向齐国求助。不久,孙膑和忌田率领着军队去救赵国,在军队休息的时候,忌田和孙膑开始商量从哪里进攻的问题。一开始忌田觉得直奔赵国去营救。后来,孙膑觉得魏国的大批人马在攻打赵国,而魏国里却没有多少人马,决定带兵攻打魏国。攻打赵国的魏国看齐国在攻打自己的国家,就连忙赶回魏国,但在半路被齐国的兵马打败了。孙膑救了赵国。
现在,这个成语用在表示一切类似上面的战术。
“州来之战”和“朝秦暮楚”
--------------------------------------------------------------------------------
八公山之北、淮河以东原本有个历史古国叫州来,因其弱小,春秋时被楚国吞食而成为楚的州来邑。由于该邑处在淮河以北,为楚之边陲而与吴国相望,所以成为吴楚之争的前哨,百姓无一日安宁,隶属关系也常常变更。公元前529年,该邑被吴国占领,6年后楚国又收回失地;仅过了4年又被吴国夺去从而成为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州来又一次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而要更换国籍。这一年楚昭王伐蔡,小小的蔡国赶快求助于当时能与楚国抗衡的吴国,吴王夫差根据自己的利益答应出兵救蔡,但条件是蔡昭侯必须把蔡国迁往州来。为了生存,蔡在州来立了国,州来古城便成了蔡的国都,因蔡国在周武王时始封其弟叔度于上蔡(今河南海上蔡县),周成王时叔度之子平侯迁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为了国家血缘的一脉相承,蔡昭侯将州来改为下蔡。
由于战争的接连不断,淮南的人民学会了在战乱之中求生存。如今,在淮南市的上窑镇,民间还流传着“朝秦暮楚”的故事由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这里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学会了聪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财产。
春秋时,逐渐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北边的吴国结有冤仇,经常相互交战。勾践当上越国国王的第一年,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被越国大将射成重伤而死。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当上吴王。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亲自率兵战败越国,把勾践和五千残兵团团围在会稽山,迫使勾践投降。勾践被押解到吴国,让他住在阖闾墓旁,一边看墓一边养马。勾践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装着十分忠诚,暗地里让大臣送美女和珍宝玉器贿赂吴国大臣,在吴王面前说好话,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吴王夫差,每当吴王坐车出门,勾践总是拿着马鞭子走在前面。
有一次吴王生了病,勾践为了表示诚心,竟然去尝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预测病好的日期,就这样慢慢博得了吴王的好感。
过了三年,一心发奋图强,立志报仇雪耻。他为了团结百姓发展生产,亲自下田耕作。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夜里睡觉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还在房梁上吊着一个苦胆,每次吃饭都要尝一尝,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屈辱。
这样苦心经营十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杀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用“卧薪尝胆”作为成语,形容为了一个目的,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词 目 纸上谈兵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ǐ shànɡ tán bīnɡ
释 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故 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灯谜面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去攻打赵国。不久赵国渐渐败了下来,赵国便向齐国求助。不久,孙膑和忌田率领着军队去救赵国,在军队休息的时候,忌田和孙膑开始商量从哪里进攻的问题。一开始忌田觉得直奔赵国去营救。后来,孙膑觉得魏国的大批人马在攻打赵国,而魏国里却没有多少人马,决定带兵攻打魏国。攻打赵国的魏国看齐国在攻打自己的国家,就连忙赶回魏国,但在半路被齐国的兵马打败了。孙膑救了赵国。
现在,这个成语用在表示一切类似上面的战术。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去攻打赵国。不久赵国渐渐败了下来,赵国便向齐国求助。不久,孙膑和忌田率领着军队去救赵国,在军队休息的时候,忌田和孙膑开始商量从哪里进攻的问题。一开始忌田觉得直奔赵国去营救。后来,孙膑觉得魏国的大批人马在攻打赵国,而魏国里却没有多少人马,决定带兵攻打魏国。攻打赵国的魏国看齐国在攻打自己的国家,就连忙赶回魏国,但在半路被齐国的兵马打败了。孙膑救了赵国。
现在,这个成语用在表示一切类似上面的战术。
“州来之战”和“朝秦暮楚”
--------------------------------------------------------------------------------
八公山之北、淮河以东原本有个历史古国叫州来,因其弱小,春秋时被楚国吞食而成为楚的州来邑。由于该邑处在淮河以北,为楚之边陲而与吴国相望,所以成为吴楚之争的前哨,百姓无一日安宁,隶属关系也常常变更。公元前529年,该邑被吴国占领,6年后楚国又收回失地;仅过了4年又被吴国夺去从而成为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州来又一次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而要更换国籍。这一年楚昭王伐蔡,小小的蔡国赶快求助于当时能与楚国抗衡的吴国,吴王夫差根据自己的利益答应出兵救蔡,但条件是蔡昭侯必须把蔡国迁往州来。为了生存,蔡在州来立了国,州来古城便成了蔡的国都,因蔡国在周武王时始封其弟叔度于上蔡(今河南海上蔡县),周成王时叔度之子平侯迁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为了国家血缘的一脉相承,蔡昭侯将州来改为下蔡。
由于战争的接连不断,淮南的人民学会了在战乱之中求生存。如今,在淮南市的上窑镇,民间还流传着“朝秦暮楚”的故事由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这里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学会了聪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财产。
春秋时,逐渐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北边的吴国结有冤仇,经常相互交战。勾践当上越国国王的第一年,吴王阖闾带兵进攻越国,被越国大将射成重伤而死。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当上吴王。三年后,夫差为报父仇,亲自率兵战败越国,把勾践和五千残兵团团围在会稽山,迫使勾践投降。勾践被押解到吴国,让他住在阖闾墓旁,一边看墓一边养马。勾践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装着十分忠诚,暗地里让大臣送美女和珍宝玉器贿赂吴国大臣,在吴王面前说好话,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吴王夫差,每当吴王坐车出门,勾践总是拿着马鞭子走在前面。
有一次吴王生了病,勾践为了表示诚心,竟然去尝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预测病好的日期,就这样慢慢博得了吴王的好感。
过了三年,一心发奋图强,立志报仇雪耻。他为了团结百姓发展生产,亲自下田耕作。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夜里睡觉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还在房梁上吊着一个苦胆,每次吃饭都要尝一尝,以时刻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屈辱。
这样苦心经营十年,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杀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用“卧薪尝胆”作为成语,形容为了一个目的,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词 目 纸上谈兵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ǐ shànɡ tán bīnɡ
释 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示 例 人匀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歇后语 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英 文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故 事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灯谜面 《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展开全部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三十六计。
围魏救赵战争进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朝秦暮楚: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即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三十六计。
围魏救赵战争进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朝秦暮楚: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即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