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石油、天然气是怎样产生的

 我来答
玄魅公主
推荐于2018-09-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天然气的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天然气的形成多数与生物有关,例如礁型的天然气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海洋里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具有分泌钙质骨骼的能力,在水深、温度、光照和海水含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生物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便形成了坚固的生物礁。研究得知,钙藻类、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等等都曾是地质历史中的造礁生物,现代海洋中的生物礁就是由珊瑚和藻类共同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史中形成的礁体厚度巨大,它们死亡后,被沉积物覆盖并埋藏在地层深部,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史时期和生物礁的研究发现,在礁体的生物骨骼遗骸中具有成千上万的孔洞和空隙,含有较理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它们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储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在湖北、四川等地找到了一批产量丰富的礁型天然气田。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参考资料: 雅虎知识堂

鑫鑫工业炉设备
2024-10-28 广告
本公司是各种工业炉窑用烧嘴及配件的专业生产厂,成立于1993年3月。厂区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本厂先后多家大学,企业合作,研制了多种高效节能烧嘴,为全国冶金、机械、石化、建材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各种规格型号的平焰、直焰、调焰烧嘴;燃油、燃气...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鑫鑫工业炉设备提供
jkm925
2006-11-10 · TA获得超过10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1万
展开全部
关于能源
常言道,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些说明能源是多么的重要啊!人类社会要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那么,什么是能源呢?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是在一定条件下可 转换成人类所需的燃料或动力来源的物质。能源既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常规能源,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有些能源储量非常有限如煤炭、石油等,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再生,有些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是可以再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能源密切相关,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每一次高效的新能源的利用,都会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是从薪柴燃火开始的。火为原始人提供了温暖、光明、熟食,作为人们防御和围猎动物的工具。人类先后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中国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之一,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占88.5%,油气仅占5%。中国又是世界第3大能源生产国和第2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目前,中国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发达国家的4-10倍,能源综合利用率比欧洲国家平均值低26%。中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力非常大,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在未来20年内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有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但是,中国能源总量虽大,但因为人多需求量也大,干净的能源少。为此,我国正在积极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风力发电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风能可以不断再生。太阳每秒钟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消耗量的3.5万倍。太阳能已经从军事和航空领域逐渐步入百姓的生活,很多家庭用上了价格低廉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最为重要的是尽量以较少的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或创造更大的价值。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对于面临能源日益紧缺的现代人而言,节约能源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教养,一种精神,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虽然越来越多的科技让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但在生活中任何高科技都比不上一个好习惯。对于青少年朋友,节约能源特别是节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举手之劳。随手关灯、减少冰箱的开门次数和时间、不用电视电脑时关闭电源或拔下插头等等,每一个好习惯都能节约用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能源分类

存在于自然界中、没有经过人工加工或转换的能源被称做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后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等等。
电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之一,它是由不同类型的能源经人工转化而来,如: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都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发电站被转化为电能。
自然界中存在的这些能源,有一些会随着人类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断减少,不会再生。这种能源也叫做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
还有一些能源则不会随着人类的利用而减少,还可以不断重复产生,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这种能源被称作可再生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风能 水能 地热能 生物质能 …… 电能 汽油 柴油 酒精 煤气 焦炭 液化气……

想一想:还没有其他的能源分类方法?

认识能源

化石燃料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三种主要的化石燃料。之所以称之为化石燃料,是因为它们是由上百万年前的动植物化石、遗体残余物质形成的,在经过长时间土壤、岩石的压力和地球内部热量的作用后,这些化石转变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它们需要百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煤——由腐解的植物经数百万年的压缩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近乎纯碳的固体物质。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煤可用露天、坑道或矿井开采。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1/3来自煤。除了做燃料,煤还可用于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如各种药品和杀虫剂。
石油——种液态化石燃料,通常深藏于地下的储油层中。人们从陆地或近海油井将地下的石油抽上地面。原油被运往炼油厂,在那里被提炼成汽油和各种石化产品,后者可用来制造肥料,杀虫剂、塑料、胶片、墨水、药物等上千万种不同的产品。
天然气——是几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份是植物腐烂分解产生的甲烷。天然气通常可以在油田附近找到,用钻井的方法很容易开采。天然气的一大优点是去掉杂质后就可以使用,不象煤和石油那样需要加工。虽然燃烧天然气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但比其它化石燃料的热值高且更清洁,价格也相对较低。这使天然气成为家庭和工业供热的燃料。天然气也可以用来发电。
化石燃料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使用最多的一种能源,与其他种类的能源相比,化石燃料较为廉价,且较为容易得到。
化石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许多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个世纪内地球上化石燃料储备就会消耗殆尽。同时,燃烧化石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一些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导致了全球变暖或者提高了地球的温度。同时,这种能源还导致其他一些环境问题。如石油溢出会污染动植物的栖息地,从而导致它们死亡;煤炭开采将破坏土地……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和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严重损害。
我国是最大的产煤国和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8%。虽然煤炭储量占世界的第三位,但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5%,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化石燃料开采和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我国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核能

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是核能。核能是通过原子核发生反应而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核能包括核裂变能与核聚变能两种。目前工业上大规模应用的是核裂变能。核电站通过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来发电。
核电站遍布世界各地,在法国,80%的发电量来自于核电。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是使用核能的关键问题。若无特殊事故,这是一种安静且对大气无污染的能源。它们也产生出大量廉价的能量。但是如果发生核反应堆的核辐射泄漏,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4个核反应堆中的1个发生了爆炸和火灾,释放出大量的辐射流。爆炸使31人丧生,周围1000英里范围内的13.5万人不得不被疏散。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了欧洲的农作物,并被气流带到全世界。这次事故的辐射泄露引起的长期健康问题目前还未得到全面认识。对核裂变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废弃物具有放射性,它们释放出对生物有害的高能粒子和射线,并且这种危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放射性废弃物一般是储存在地下容器中的。许多人担心万一这些容器泄漏,最终将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控制核聚变反应的方法。核聚变作为一种能源,更为安全,产生的污染也更少。
我国核发电量占中国大陆总发电量的2.3%,浙江、广东两省的核电比例已经达到13%。第一座自主建设的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4年。另外我国还建有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以及田湾核电站等。

用之不竭的能源——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每天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1.73亿家大型发电厂的发电量。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同时还是一种清洁能源。收集和利用太阳能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收集太阳热和光伏发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前者的利用很多例子我们都很熟悉,如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电池也被人们广泛利用在计算器、手表等等地方,我国的有些公路还安装了使用太阳能的路标。
但是太阳能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太阳光不是一直可以利用的。在日照不充足的地区或是当夜幕降临后,就无法使用这种能源。另一个问题是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很高,比起使用化石燃料发电要耗费更多的财力。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2/3以上地区的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开发条件,尤其是以青藏高原地区为最,那里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目前, 中国可再生能源计划和国家送电到乡工程,已利用太阳能发电为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共16万无电户解决了用电问题。目前,我国已安装光伏电站约5万千瓦,主要为边远地区居民供电。
风能

风能可以说是可再生能源的另一种形式,由于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对流运动而形成的,地球的风总量是十分可观的,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那时农民们就曾使用风车来抽水灌溉农田和碾磨谷物。现在,人们将巨大的风动涡轮机与发电机相连,使风能转变为电能。风力发电站或风电场通常拥有许多风车。目前全世界风力发电年增长在30%以上,有实用规模的风机已经遍布45个国家。
与太阳能一样,风能也是清洁的能源。然而,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许多地方并不具备驱动巨大的风力涡轮机所需要的稳定的风,同时风力涡轮机工作时声音嘈杂并需要较大的运转空间。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储量和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及辽东半岛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目前,全国累计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近20万台,用作解决西部无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用用。在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内蒙、新疆等地已建成26个风电场。
水能

水能 许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利用水的下落所产生的能量。最初,人们以机械的形式利用这种能量。在公元前,中国、埃及和印度,已出现利用湍急的河流、跌水、瀑布的水利能资源,建造水车、水磨和水碓等木制机械,进行提水灌溉、粮食加工,舂稻去壳等。在19世纪末期,人们学会将水能转换为电能。早期的水电站规模非常小,只为电站附近的居民服务。随着输电网的发展及输网能力的不断提高,水力发电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发展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水力发电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也比较低,同时也不会产生空气污染。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足够的空间建筑堤坝,而堤坝的建筑会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且会对堤坝周边的动植物栖息环境造成威胁。
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我国都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目前,我国水电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水电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在我国具有巨大发展前景,但是必须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从20世纪开始,地热能被大规模用来发电、供暖和进行工农业利用。在冰岛,87%的家庭取暖使用的是地热能。
地热能在某些方面具备太阳能、风能等所不具备的特点,如资源的多功能性,不受白昼和季节变化限制以及可直接利用等,是一种较为廉价的清洁能源。但是要利用地热能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不易利用。
我国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西部一带以及台湾地区,一般把高于 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洗浴等。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9月在距拉萨仅90公里的羊八井地热田建成了地热电站,在拉萨地区的电力供应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量已达到13.76立方米/秒,年利用地热能10779百万千瓦时,居世界第一位,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不过在能源结构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不足0.5%。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比如木材、树叶、食物废料,甚至动物粪便都能够转化成为生物燃料。世界上近一半的国家以生物质能作为主要能源,全世界每年砍伐的木材中有一半用来烧饭和取暖。现在人们正在用新的办法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更清洁的气态或液态燃料,例如通过生物分解生产沼气,可通过发酵生产酒精等。在巴西大约有一半的小汽车使用从玉米或甘蔗中提取的酒精做燃料。
生物质能的优点主要是廉价和分布广泛。但是,生物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烟、灰而污染环境;在很多地方,人们砍伐和燃烧树木、灌木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它们的再生速度。
在我国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资源。生物质能是我国许多农村的重要生活能源,但大部分是传统的低效利用方式。而我国通过现代化技术利用生物质能发展最成功的是沼气技术,特别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如今全世界约有农村家用沼气池530万个,中国就占了92%。此外,还建成了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00多万千瓦,主要为蔗渣和垃圾发电。利用陈化粮生产乙醇燃料的项目正在全面推进,能源农作物生产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技术也在进行试点和示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布浦年书雁
2019-05-07 · TA获得超过372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84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燃料是由可燃物质、不可燃成分和水分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常规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大量热量。化石燃料是由于地壳内部深处的动植物残骸,历经数千万年漫长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如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最初来源于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收集、转化了太阳能,接着转存于动植物的有机体中,成为化石燃料的原料。由于形成的原因、地质条件与年代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化石燃料。
煤主要是远古时代的高等植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深埋在地下或水中,其残体在缺氧条件下被厌氧细菌生化降解,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等被分解并聚缩,形成胶体状的腐殖酸。其余具有抗腐能力的部分如树脂、角质、孢子等保留原有形态分散在腐殖酸中,逐步变成含水很多、黑褐色的泥炭。这是成煤的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泥炭在地热和泥沙覆盖层不断增厚或地壳下沉而受压增大的作用下,泥炭层被压实、失水,其化学性质和成分发生变化。泥炭的密度和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殖酸、水分、氧、氢和甲烷等挥发物逐渐减少。随着泥炭的质变由浅到深,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褐煤、烟煤、无烟煤等。这是成煤的第二阶段——煤化阶段。
石油的生成过程与煤相似。它的形成物质主要是低等动、植物遗体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在地壳长期缓慢下降中不断增厚,或在深水中被沉积保存。同样经历了缺氧或强还原环境中的细菌分解阶段和温度、压力增加条件下的转化阶段,碳和氢的含量富集,形成一种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性液体。石油的生成条件要求较严格,沉积过程初期,温度和压力不够,不能生成石油。当沉积深度达到1
000~4000m,温度达到60~50℃时有机质生成大量石油。若压力和温度进一步增加,有机质被热分解,如深度超过4000m,温度超过150~200℃后几乎不能生成石油。
天然气的形成物质非常广泛。除石油有机物质可以产气外,高等植物中的木质纤维腐烂分解,无机物质如地下深处碳钙等各种矿物的分解,都可以生成天然气。天然气的生成过程比石油容易、简单,除生成石油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外,在常温、常压、高温、高压下均能产生气体。同时,天然气除在强还原环境外,有氧气存在的弱还原条件下,如沼泽地带也可生成。天然气中富集了有机物质被菌化或分解后形成的分散碳氢化合物,成为可燃气体。
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物是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网上查的网能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3balake
2006-11-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由于地球的 运动,被水土掩埋,随时间的 推移,年代的变迁,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可燃烧的固体,或是液体物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qglYX
2012-05-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河南林州市郭永庆先生最新研发的:《冷凝水回收自补器》和《热电余汽回收器》独创世界新高,其效能可让火力热电和核能发电节约燃料一半以上大约65-80%左右,如能在热电和核电电厂得以普及,该项技术在中国本土年节约煤炭和核能燃料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值。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就现有热电用煤大约已超过30亿吨,如能普及该技术,大约每年产生价值就会在2万亿元左右中国人民币。这将是中国科技史上、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又一奇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