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及答案 在线等 谢谢啦!!!!高悬赏!!! 200
3个回答
2015-01-13
展开全部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特点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简述清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答: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强转向衰落,主要表现为: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消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 2)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此型磨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益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也是军纪荡然,不堪一租察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19世纪初,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西贸易长期有利于中国的局面发生逆转。这就破坏了清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导致了银两兑铜钱的比价上升。
3. 外国列强是如何对近代中国进行政治控制的?
答:1)控制中国内政;2)操纵中国外交;3)享有领事裁判权;4)把持中国海关;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6)扶植、收买代理人。
4. 外国列强是如何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
答:1)在中国开办工厂,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3)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4)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5)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5. 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之后,美、法又分别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2)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摄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外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3)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4)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6. 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森斗特点。
答: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部分;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7. 简述中国的工人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具体有哪些特点。
答:1)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 2)特点:①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②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
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③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特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9.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区别,和相互关系。
答:任务1)是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区别:两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相互关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10.19世纪70—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 答:1)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俄国强烈不满,它便联合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俄国以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密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等,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2)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3)1899年11月,法国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滇、桂、粤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4)1898年2月英国要求清政府不得将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99年;7月1日又强租威海卫。 5)1898年4月,日本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让予他国,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6)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8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1.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式。
答: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此时的世界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欧美许多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尽头。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中国。
12.简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答: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以军事侵略为前奏,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
1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答:性质)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1)一方面,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2)另一方面,封建的中
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14.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3)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4)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15.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外来侵略的?
答: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有两个层面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
16.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7.简述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答: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1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
答: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9.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20.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答: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2)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3)香港、台湾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4)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5)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1)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3)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2. 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
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1851年开始至1864年结束,历时10余年。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2)达到全盛时期;3)有胜转衰,再到失败。
3. 简述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原因1)是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2)是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各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界限十分严格。 后果: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挫伤了革命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清军重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这已无法挽回败局。1964年春夏,天京被湘军围困,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4. 简述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
答: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自救”运动,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极大地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发展历程>1)从19世纪60年代,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首领是恭亲王奕,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2)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3)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都限制了它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 简述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形式。
答:目的>洋务派是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的,即“稍分洋商子利”。他们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形式>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资金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筹集,也吸收一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商官合办几种形式。
6. 简述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1)它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宣传;4)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7. 什么是维新派,以及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
答:维新派>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白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此时,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了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积极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被称为资财阶级维新派。 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一切旧制随之恢复,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8.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主张的?
答: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的变法;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9. 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费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0.“百日维新”期间的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维新新政(意义)?
答: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意义: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11.《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优缺点)。
答:主要内容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满足自家外,余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3)《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通过这个方案,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1)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2)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1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 答:内容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评价:它具有两面性,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作为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治理朝政纲领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与洪仁玕长期没有参加农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有关,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3.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意义)。
答: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特点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简述清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答: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强转向衰落,主要表现为: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消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 2)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此型磨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益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也是军纪荡然,不堪一租察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19世纪初,英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西贸易长期有利于中国的局面发生逆转。这就破坏了清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导致了银两兑铜钱的比价上升。
3. 外国列强是如何对近代中国进行政治控制的?
答:1)控制中国内政;2)操纵中国外交;3)享有领事裁判权;4)把持中国海关;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6)扶植、收买代理人。
4. 外国列强是如何操纵中国经济命脉的?
答:1)在中国开办工厂,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3)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4)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5)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5. 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之后,美、法又分别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2)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摄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外国人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3)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4)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6. 简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森斗特点。
答: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分为上层和中下层两部分;2)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7. 简述中国的工人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具体有哪些特点。
答:1)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 2)特点:①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②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
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③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特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9.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区别,和相互关系。
答:任务1)是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区别:两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相互关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10.19世纪70—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 答:1)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俄国强烈不满,它便联合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俄国以此为借口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俄密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等,东北全境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2)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3)1899年11月,法国强租广州湾,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滇、桂、粤三省便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4)1898年2月英国要求清政府不得将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99年;7月1日又强租威海卫。 5)1898年4月,日本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让予他国,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6)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8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11.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式。
答: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此时的世界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欧美许多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尽头。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中国。
12.简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答: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以军事侵略为前奏,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
1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
答:性质)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1)一方面,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2)另一方面,封建的中
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14.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土地,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很大变化;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3)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4)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15.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抗外来侵略的?
答: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有两个层面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经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
16.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7.简述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答: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1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
答: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9.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20.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答: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2)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3)香港、台湾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4)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5)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1)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3)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2. 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
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1851年开始至1864年结束,历时10余年。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2)达到全盛时期;3)有胜转衰,再到失败。
3. 简述天京事变的原因及其后果。
答:原因1)是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2)是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各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界限十分严格。 后果: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挫伤了革命的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危机,清军重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这已无法挽回败局。1964年春夏,天京被湘军围困,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4. 简述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
答: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自救”运动,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极大地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发展历程>1)从19世纪60年代,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首领是恭亲王奕,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上海和天津成为南北举办洋务的重要基地。2)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3)洋务运动自身的缺陷都限制了它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 简述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形式。
答:目的>洋务派是打着“求富”的招牌办民用企业的,即“稍分洋商子利”。他们办民用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形式>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资金全部或大部分由政府筹集,也吸收一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商官合办几种形式。
6. 简述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1)它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宣传;4)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7. 什么是维新派,以及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
答:维新派>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白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此时,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站在了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积极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被称为资财阶级维新派。 维新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除京师大学堂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均被废弃,一切旧制随之恢复,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8.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主张的?
答: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1)向皇帝上书;2)著书立说;3)介绍外国的变法;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9. 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费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0.“百日维新”期间的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维新新政(意义)?
答: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意义: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11.《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优缺点)。
答:主要内容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满足自家外,余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3)《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通过这个方案,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1)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2)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1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作出评价。 答:内容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评价:它具有两面性,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作为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治理朝政纲领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与洪仁玕长期没有参加农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有关,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3.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地位(意义)。
答: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太平军所到之处,毁掉孔庙,砸碎孔子牌位,洪秀全还设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