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有什么大故事
东汉时期的故事:史上最"抠了"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官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溢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履"。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官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官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汉文帝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本皇帝决不当收藏家。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官女采桑、养蚕。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汉文帝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
汉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外妥善处理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它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在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
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汉文帝均及时派兵还击击退强敌。汉文帝废除严邢苛法,带头执行法制判决,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人才,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为后来汉武帝的横扫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西蜀丞相诸葛亮积极备战:在内地,他大力发展生产,在边疆,针对西南部夷族的骚扰,他制定了以怀柔为主的“南中政策”。在亲自带兵征讨的过程中,对孟获是七擒七纵,对湘西久攻不下诸葛亮的“铜仁蛮”亦恩典有加,以德服之。
相传当时“蛮儿女患痘多有殇,求之武侯,教织此锦为卧具立活”。故事虽然夸张,但可生动的反映出织锦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受到治病去疾的神奇效果。此后他又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鼓励“无蚕桑,少文学”的夷族从山区移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省保存的民间织锦,就基本上于这个时期定型。
1、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
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2、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招纳贤士,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5325万人。
3、明章之治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4、南匈奴
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
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5、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
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1、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 [49]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
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2、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招纳贤士,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5325万人。
3、明章之治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4、南匈奴
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斗争,互相猜忌,出现裂痕。加上蒙古草原上连年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
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东汉政府每年供给南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帛等物资。南单于则遣侍子入朝,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5、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
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
推荐于2018-05-22
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