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这门学科的教学重点。
一、教学过程任务化
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某种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种任务可以是其他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内容。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置于一个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让学生学会这一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而是让学生了解这一软件工具性的作用,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这一软件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单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教学重点是任务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先设置一个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软件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制作方法,并且培养一定的学习兴趣。以后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学习了。
二、学习方法兴趣化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设置日期/时间”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的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找到了答案,而有的同学尝试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教师要善于变换提问形式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过程自主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得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教师身上获得信息,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辅助资料上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彼此的帮助、协作获得信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第三章Word 2000文字处理》中的有些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自学。但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提出要求,加以指导。学生自学后上机,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份Word文档,然后抽出2~3份有代表性的文档,进行讲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更有利于激励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掌握的也会更牢固。而且这种能力是可延展的,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也能用到,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基础,自由选择学习的水平和时间,如果没有搞懂还可以反复学习。这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四、评价模式个性化
在大部分的信息科技课程中,通常都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某一个作品,再由教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好坏给学生打分。学生完成了这份作品,也就意味这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遵循着同一个模式,在他们看来,他们所要做的也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也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那么对学生信息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
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巧妙地设计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的时候,可以展示一幅较为完美的作品。让同学们思考怎样做出这样一幅作品,你对这幅作品的感觉怎么样,说出具体的感受,如果让你来做的话你将对它进行怎样的修改。引入分组竞争机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快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哪个组能设计出更为精美的作品并自己说明优点在什么地方,对于优胜组可以给予一定时间的上机课时奖励。这样,学生都会很认真对待老师的问题,并且还会进行激烈讨论和认真的设计。
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让学生共同参与。把自己的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根据评价标准让全班同学一起打分。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评价的过程成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知识面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最好时机。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弥补其中的不足,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要得到的并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种将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他们都能够通过信息的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一、教学过程任务化
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某种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种任务可以是其他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个内容。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使学生置于一个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让学生学会这一软件的使用方法上,而是让学生了解这一软件工具性的作用,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这一软件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用PowerPoint 2000制作电子画册,学生一进入网络课室,就已经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接下来教师演示画册实例,《我的画册》的精美画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同学们利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一本电子画册,与《我的画册》一样,在目录页中要包含每张画面的名称,单击目录即可跳到相应的页面中观看图片。每张幻灯片中包含图片及相应的注释字,可以根据幻灯片上的按钮,实现图片的切换和查找功能。
教学重点是任务的设置,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又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先设置一个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软件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制作方法,并且培养一定的学习兴趣。以后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他们也知道如何去学习了。
二、学习方法兴趣化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设置日期/时间”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你的计算机上显示的时间和别的同学的为什么不一样呢?你知道怎样把它修改过来吗?”“你能通过计算机找出你出生的那天是星期几吗?”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有的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找到了答案,而有的同学尝试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教师要善于变换提问形式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过程自主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获得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教师身上获得信息,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辅助资料上获得信息,还可以通过彼此的帮助、协作获得信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第三章Word 2000文字处理》中的有些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自学。但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提出要求,加以指导。学生自学后上机,我要求学生每人制作一份Word文档,然后抽出2~3份有代表性的文档,进行讲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这更有利于激励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掌握的也会更牢固。而且这种能力是可延展的,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也能用到,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基础,自由选择学习的水平和时间,如果没有搞懂还可以反复学习。这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体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四、评价模式个性化
在大部分的信息科技课程中,通常都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某一个作品,再由教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好坏给学生打分。学生完成了这份作品,也就意味这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遵循着同一个模式,在他们看来,他们所要做的也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也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那么对学生信息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
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巧妙地设计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的时候,可以展示一幅较为完美的作品。让同学们思考怎样做出这样一幅作品,你对这幅作品的感觉怎么样,说出具体的感受,如果让你来做的话你将对它进行怎样的修改。引入分组竞争机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快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哪个组能设计出更为精美的作品并自己说明优点在什么地方,对于优胜组可以给予一定时间的上机课时奖励。这样,学生都会很认真对待老师的问题,并且还会进行激烈讨论和认真的设计。
从评价的方法上看,让学生共同参与。把自己的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根据评价标准让全班同学一起打分。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大家共享。
评价的过程成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知识面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最好时机。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弥补其中的不足,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要得到的并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种将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他们都能够通过信息的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