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将清朝人剪掉头发的人是谁
3个回答
2016-01-17
展开全部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族乃女真人后代,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下令所有男人必须依满人习俗,剃发留辫。即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后脑勺留下比巴掌小一点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不从者杀头。由此开始了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留辫史。
清初之际,不少反清复明人士把留辫看作是奇耻大辱,宁杀头不留辫。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久而久之,人们由开始的抗拒到被迫接受,最后习惯成自然,不仅留起了长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以留辫为美。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漂亮的装饰,目为时尚,招摇过市。
太平天国时,洪秀全为反抗清朝统治,实施了严厉的剪辫子运动。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当是康有为。1898年他上书光绪帝,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但未被光绪接受。
人们头上的长辫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民族的象征。留辫子和剪辫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头上顶着那根长辫,办事很不方便,且不卫生,打理起来也花时间。随着海外留学生归国日益增多,西方现代文明的广为传播,剪辫子的呼声日益高涨,坚持剪辫子的人也越来越多。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和打仗,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下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191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资政院会议上,有人提出剪辫易服议案,虽然遭到部分满洲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而获得通过。不过,这个议案最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武昌起义后,刚刚成立的军政府即下令剪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剪辫子运动。
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有人欢天喜,也有愁眉苦脸。特别是那些偏僻城镇和乡村,抵制剪辫者大有人在。革命军便派出巡查队上街,手执大剪刀,满街剪辫子。看见留有辫子的人,不由分说,上去就剪。
理发剪辫,今天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时可是一件惊天动地、了不得的大事情。中国人历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的观念。且人们出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视乌黑发亮的辫子为美。突然间,脑后这根跟随自己多少年的辫子没了,成了“假洋鬼子”,将来恐怕连媳妇也娶不进门了。不少被剪者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而乡下留辫的人听说城里开始剪辫,便再也不敢进城了。有人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后来,军政府又想出了新招,在庙会、集市上搭棚设点,预备菜饭粥茶,见未剪发的便扭进棚内,剪去辫发。这时便有地方官员出来长揖恭维道:“您剪发辫啦,大吉大利!请您棚里用饭吧!”那碗白花花的米饭还是很诱惑力的。没了辫子,哪还有心思吃饭呢,有的人赌气愤然而去,有的一边捧着碗吃饭,一边哭着自己的辫子。饭吃完了,最后还请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就写到了鲁镇上的七斤因被剪了辫,成天忧心忡忡的窘态。据说,不少农民对辛亥革命持反感态度,就是跟剪辫子有关。当时有民谣:“小宣统,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
鉴于不少地方人们抵制剪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亲自下令剪辫,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仅有的。
清初之际,不少反清复明人士把留辫看作是奇耻大辱,宁杀头不留辫。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久而久之,人们由开始的抗拒到被迫接受,最后习惯成自然,不仅留起了长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以留辫为美。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漂亮的装饰,目为时尚,招摇过市。
太平天国时,洪秀全为反抗清朝统治,实施了严厉的剪辫子运动。太平军所到之处,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当是康有为。1898年他上书光绪帝,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但未被光绪接受。
人们头上的长辫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民族的象征。留辫子和剪辫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头上顶着那根长辫,办事很不方便,且不卫生,打理起来也花时间。随着海外留学生归国日益增多,西方现代文明的广为传播,剪辫子的呼声日益高涨,坚持剪辫子的人也越来越多。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和打仗,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下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191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资政院会议上,有人提出剪辫易服议案,虽然遭到部分满洲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而获得通过。不过,这个议案最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武昌起义后,刚刚成立的军政府即下令剪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剪辫子运动。
剪除辫子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在《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有人欢天喜,也有愁眉苦脸。特别是那些偏僻城镇和乡村,抵制剪辫者大有人在。革命军便派出巡查队上街,手执大剪刀,满街剪辫子。看见留有辫子的人,不由分说,上去就剪。
理发剪辫,今天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那时可是一件惊天动地、了不得的大事情。中国人历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的观念。且人们出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视乌黑发亮的辫子为美。突然间,脑后这根跟随自己多少年的辫子没了,成了“假洋鬼子”,将来恐怕连媳妇也娶不进门了。不少被剪者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而乡下留辫的人听说城里开始剪辫,便再也不敢进城了。有人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后来,军政府又想出了新招,在庙会、集市上搭棚设点,预备菜饭粥茶,见未剪发的便扭进棚内,剪去辫发。这时便有地方官员出来长揖恭维道:“您剪发辫啦,大吉大利!请您棚里用饭吧!”那碗白花花的米饭还是很诱惑力的。没了辫子,哪还有心思吃饭呢,有的人赌气愤然而去,有的一边捧着碗吃饭,一边哭着自己的辫子。饭吃完了,最后还请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就写到了鲁镇上的七斤因被剪了辫,成天忧心忡忡的窘态。据说,不少农民对辛亥革命持反感态度,就是跟剪辫子有关。当时有民谣:“小宣统,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睡。”
鉴于不少地方人们抵制剪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大总统亲自下令剪辫,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仅有的。
展开全部
具体无从考究但是与近代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有关,当时的主要革命领导人是孙中山他所领导的同盟会最早开始减掉后脑勺的辫子的,这主要因为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所以要与旧政权区分开来所以要减掉辫子,还有就是当时清朝入关时曾要求汉人“留发不留头”因为当时满清的男人前额的头发都剃光了只留着后脑勺的头发编成辫子,所以要求汉人也必须这么做谁要是留着头发就要杀头,另一个就是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洋人”非常不起清朝人的装束,经常在画报和漫画当中拿编着辫子的人物嘲讽,所以当孙中山领导全国人民革命时必然会采取与之相反的行动其中割掉后脑勺的辫子就成为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了,所以想问是谁减掉后脑勺的辫子的第一人那就是敢于封建势力斗争的革命党人,是他们第一个减掉象征封建的大辫子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