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啊
7个回答
2016-08-02
展开全部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写给他的师父五祖弘忍看的。大概意思是说人的身心本来并不存在,哪里有什么菩提树、明镜台,本来没有这些具体的物质的东西,那里会沾惹上尘埃呢。
慧能这么说是有背景的。当时五祖弘忍要传衣钵,当时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后来禅宗北宗之祖)是这么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修行之道贵在时常反省自身,掸去身心上的污垢以达到佛的境界。后来的六祖慧能看到此语让别人代写了上面的四句话(慧能不识字,不会写)。一般认为这是后来禅宗分南北的分野,慧能主张顿悟,即顿悟成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念成佛。有部佛经《六祖坛经》(一般只有佛的话才被称为经,菩萨说的话为论,可见慧能的地位之高)就记载了慧能的故事。而神秀一派则主张渐悟,从他的四句话中就能看出,要时常反躬自省。后来,五祖弘忍将衣钵秘密地传给他慧能并让他南渡……(故事太多了)
慧能这么说是有背景的。当时五祖弘忍要传衣钵,当时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后来禅宗北宗之祖)是这么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修行之道贵在时常反省自身,掸去身心上的污垢以达到佛的境界。后来的六祖慧能看到此语让别人代写了上面的四句话(慧能不识字,不会写)。一般认为这是后来禅宗分南北的分野,慧能主张顿悟,即顿悟成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念成佛。有部佛经《六祖坛经》(一般只有佛的话才被称为经,菩萨说的话为论,可见慧能的地位之高)就记载了慧能的故事。而神秀一派则主张渐悟,从他的四句话中就能看出,要时常反躬自省。后来,五祖弘忍将衣钵秘密地传给他慧能并让他南渡……(故事太多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类似于《论语》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