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镇的社会事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书院清光绪初年,境内建有书院,因位于常熟西北,定名虞西书院。地址在东观音堂庙弄(今人民中路6弄)孙姓家里。《常昭合志·学校志》有此记载。书院学员研习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培育人才。戊戌变法以后,清政府迫于内外舆论的压力,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学,虞西书院随即停办。
二、私塾民国前,境内儿童读书除少数富裕家庭延聘家庭教师外,绝大多数儿童上私塾。30年代末,境内先后有20多所私塾。私塾都由塾师公开设馆,招收学生,一般收数名,多者20多名。根据塾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基础,分别教读方块字、《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常年授课。新宅基的孙绍环、庄泾浜的孙禅伯等,都是在校教师,利用暑假招收小学中、高年级的部分学生到家授课,读古文,习写毛笔字。少数私塾是由学生自愿相约到共同仰慕的塾师处求学而创办的。塘桥镇上的孙伯修曾接受数名学生的要求,利用暑假在家授课,教读《左传》。个别的以一户为主,把塾师延聘到家中,教自己的子女,附带收几名本族子弟。塾师的收入由学生家庭付给学费,多少不等。进入40年代,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私塾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全部消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