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农历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农历有哪些传统的节日 展开
 我来答
困难解决局
2019-04-30 · 困难解决局,生活无难题
个人认证用户
困难解决局
采纳数:20608 获赞数:179832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玄才哲0Gd
2016-09-01 · TA获得超过17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2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58.4万
展开全部
中国农历传统节日包含;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忙年,磨面、做豆腐、蒸年糕、杀猪、杀鸡、宰羊,赶集买年货、衣服,腊月二十八九至三十,扫屋、贴对联,炸鱼、炸丸子、炸藕盒,包水饺。除夕夜天刚刚黑下来,家家开始在门前点火“照厅”,主人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干草(谷草)扎成堆,点燃后,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个房间、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堆在大门口火堆上,干草倒向哪方,意为哪方来年吉祥、发财。吃年饭、守岁是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包水饺、吃水饺、请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内容,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夜的主要活动。午夜时分,随着电视台零时的报时钟声,开始煮饺子,鸣放鞭炮,煮好的饺子要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一起围桌而吃。此时炮竹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正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早晨一大早开始拜年,城里人拜年时熟人见面互相握手祝贺,说些“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在农村要先拜自己家的长辈,然后拜本族的长辈,有些地方拜年时要向供奉的先辈们以及在世的长辈磕头。

二、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饺子。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叫捏“破五”,以补“破五”之“破”。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着“崩”走穷气迎来福星。旧俗认为初五以前妇女不许动刀剪针线、不动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饭菜都是年前做好的,吃时加热即可。

三、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主要活动是上灯、观灯,所以又称灯节。旧时老百姓习惯用面粉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寓意消病除灾、人丁兴旺。元宵节晚上,旧时农民人家用地瓜、萝卜、白菜疙瘩当灯座插上灯芯,挖空填进豆油,点着灯芯,放在门两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栏圈、牛马羊棚、树上、厕所等处。

四、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五、清明节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春分后15天为清明。
旧时,寒食断火,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为“三冥节”。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方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煮鸡蛋,据说吃了鸡蛋眼“晴明”。其实,清明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他当时死在山中柳树洞里,为防止别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杨柳以扰之。从此,这天人们在家门两旁都要插上柳条,以纪念介子推,沿习成俗至今。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这天,家家户户几乎都吃鸡蛋和粽子,各家大门口都插艾条,有的还加插桃枝,据说可以避邪。

七、夏至节 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阳历6月22日前后。
这一天,阳光照晒的时间最长。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凉面条以纪之。煮熟的面条捞出后放入刚从井里取出的凉水里,过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着凉”了。

八、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这天,要“洗洗澡,晒衣服;看谷秀,请姑姑”。据说,这一天民要晒衣,文人晒书,一年内不霉不蛀。白天晒水,晚上洗澡洗脚可免生痱子。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习称“七夕”,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姑娘们聚到一块互相学习织、绣技巧。晚上,要包饺子,摆供祭天。有的要玩到深夜,还要到葡萄架下去听牛郎织女啦呱(说话)。听到说话的女子,据说就能成为纺织、刺绣的伶俐姑娘、巧媳妇。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中秋节这天,在外的子女都会尽量回家与父母团聚,各家各户都要置办佳肴美酒,饮酒赏月。

十一、重阳节 《易经》一书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定为重阳节。节日前后,秋高气爽,风清月朗,可登高赋诗远眺,或赏菊饮酒。在平阴,重阳节则有打围(打猎)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晚间,则以猎物为肴,饮酒乐之。1988年开始,山东省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逢这一天,有关单位都会组织老年人举办座谈会、外出游玩等活动。

十二、十月一 十月初一这天,晚辈普遍都上坟添土祭祖。上坟的规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称“小上坟”。

十三、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腌腊八蒜,有的也包水饺。据说喝了腊八粥能增福。

十四、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这天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赶乱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是龙的传人76b8a2199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8-02-22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4万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4846万
展开全部
  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 清明节——农历二月廿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5.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6.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7.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郑好2018
2018-03-31 · TA获得超过374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96
展开全部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 ( 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 节气清明)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 ( 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 ( 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主要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节:时间: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奔跑中的愤青
2017-12-28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奔跑中的愤青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采纳数:85715 获赞数:114054
酱油技术员,后改行保险事业。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农历传统节日包含;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忙年,磨面、做豆腐、蒸年糕、杀猪、杀鸡、宰羊,赶集买年货、衣服,腊月二十八九至三十,扫屋、贴对联,炸鱼、炸丸子、炸藕盒,包水饺。除夕夜天刚刚黑下来,家家开始在门前点火“照厅”,主人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干草(谷草)扎成堆,点燃后,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个房间、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堆在大门口火堆上,干草倒向哪方,意为哪方来年吉祥、发财。吃年饭、守岁是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包水饺、吃水饺、请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内容,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来,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夜的主要活动。午夜时分,随着电视台零时的报时钟声,开始煮饺子,鸣放鞭炮,煮好的饺子要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一起围桌而吃。此时炮竹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正可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早晨一大早开始拜年,城里人拜年时熟人见面互相握手祝贺,说些“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在农村要先拜自己家的长辈,然后拜本族的长辈,有些地方拜年时要向供奉的先辈们以及在世的长辈磕头。

二、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饺子。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叫捏“破五”,以补“破五”之“破”。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着“崩”走穷气迎来福星。旧俗认为初五以前妇女不许动刀剪针线、不动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饭菜都是年前做好的,吃时加热即可。

三、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主要活动是上灯、观灯,所以又称灯节。旧时老百姓习惯用面粉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寓意消病除灾、人丁兴旺。元宵节晚上,旧时农民人家用地瓜、萝卜、白菜疙瘩当灯座插上灯芯,挖空填进豆油,点着灯芯,放在门两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栏圈、牛马羊棚、树上、厕所等处。

四、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同时,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五、清明节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春分后15天为清明。
旧时,寒食断火,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为“三冥节”。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方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煮鸡蛋,据说吃了鸡蛋眼“晴明”。其实,清明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他当时死在山中柳树洞里,为防止别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杨柳以扰之。从此,这天人们在家门两旁都要插上柳条,以纪念介子推,沿习成俗至今。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这天,家家户户几乎都吃鸡蛋和粽子,各家大门口都插艾条,有的还加插桃枝,据说可以避邪。

七、夏至节 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多在阳历6月22日前后。
这一天,阳光照晒的时间最长。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凉面条以纪之。煮熟的面条捞出后放入刚从井里取出的凉水里,过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着凉”了。

八、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这天,要“洗洗澡,晒衣服;看谷秀,请姑姑”。据说,这一天民要晒衣,文人晒书,一年内不霉不蛀。白天晒水,晚上洗澡洗脚可免生痱子。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习称“七夕”,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天,姑娘们聚到一块互相学习织、绣技巧。晚上,要包饺子,摆供祭天。有的要玩到深夜,还要到葡萄架下去听牛郎织女啦呱(说话)。听到说话的女子,据说就能成为纺织、刺绣的伶俐姑娘、巧媳妇。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中秋节这天,在外的子女都会尽量回家与父母团聚,各家各户都要置办佳肴美酒,饮酒赏月。

十一、重阳节 《易经》一书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定为重阳节。节日前后,秋高气爽,风清月朗,可登高赋诗远眺,或赏菊饮酒。在平阴,重阳节则有打围(打猎)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晚间,则以猎物为肴,饮酒乐之。1988年开始,山东省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逢这一天,有关单位都会组织老年人举办座谈会、外出游玩等活动。

十二、十月一 十月初一这天,晚辈普遍都上坟添土祭祖。上坟的规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称“小上坟”。

十三、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腌腊八蒜,有的也包水饺。据说喝了腊八粥能增福。

十四、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这天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赶乱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