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12-12
展开全部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如果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了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学生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下面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 大动力。心理学 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对事物有无兴趣,这种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结果却是非常大的,那就是兴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无兴趣可能使你通向失败。”
而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的情景,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了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1、观察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课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根本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纽带。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引导而且掌握有效的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学生:“唉,我真笨,又把数字看错了。”
“老师叫我们预习,你预习了吗?”“还没有,这个吗,老师又不检查,看一下就搞定。”
家长:“老师,我孩子做作业不给他读题目就会错,有什么办法吗?”
老师:“现在的学生真搞不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理解,也不想想合格率是9%可能吗?”
为什么这些现象在教学中会频繁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具体指导。像这样忽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自主地获取知识,会不同程度的导致学生失去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失去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采用个体阅读和合作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运用方法,独自阅读学生预习数学课文或独立练习、测试,都必须经过个体的独立阅读,才能让文本的意义脱离语言的外衣,而焕发出内在的生命光彩。个体阅读,有以下几个好方法:(1)咬文嚼字,反复阅读。指学生主体在反复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此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当教师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可让学生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能举大量的正反例子吗?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2)动手操作,理解阅读。指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数学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3)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指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针对材料中所提的问题和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这几种方法有时可单独使用,有时可综合使用,如真正掌握,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以《解比例》为例,说说学生是怎样质疑问难,比较阅读的。教学时先出示“30:12=45:x ”。学生一般是这样解的:解:30x=12×45,30x=540, X=18 此时老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书上和我们解的一样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生 1:“老师,书上为什么不先算出12×45的结果呢?”(质疑)生2:“我知道,这样可以约分,能使计算更简便。”(释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质疑问难,较好地掌握了解比例的方法。
2、借助“论坛”,合作阅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姿百态的,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可设置一个“互助论坛”。让学生在“互助论坛”里聆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自我认识、行为等方面的调整和提高。 “互助论坛”每周举行一次,内容可以是数学阅读时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论坛的操作按“阅读文本——同伴互助——现场对话——教师引领——实践再创”展开。
“互助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同学们以开放、坦诚的心态共同展开心与心的平等、深入的对话,这是确保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内在要素。
三、课后“作业+数学笔记”提升阅读能力
现实生活蕴涵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却常常熟视无睹,以至于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材料。在作业中加入“数学笔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储备相关的生活材料,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数学笔记”的内容有反思、预习记录和储备相关学习资料。如,在预习“三角形的认识”时,有一位学生就写了这样一篇数学笔记:今天,老师让我们先来预习一下明天要教的内容——三角形的认识。我仔细地看了课文,才知道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特别是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怪不得爸爸平时修凳子时都是钉成三角形的形状呢?看来,知识真有用。又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让学生调查记录生活中的统计现象……这些生活资料都是非常好的数学学习资料。如上活动的开展,增加了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我们的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