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深刻”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有一个要求就是“深刻”,应该来说“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的,指文章“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这点在议论文体现得更明显;当然在记叙文中应该是指“形象生动,思想深刻”。我们在这里就议论文如何做到“深刻”来谈谈一点看法。一篇好的议论文,往往是因为做到分析入木三分,见解高瞻远瞩,能见前人所不能见,发前人所不能发。引用一句话来说“深刻”就是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可以让人“一览众山小”。
在这里,我们要首先了解在《考试大纲》中如何解读“深刻”这个要求的。在“考试说明”中,对这个要求含有三个方面,就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内在的原因与观点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有一个有表及里、由此及彼、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追求“深刻”不是要我们用大话和空泛的理论来堆砌,也不是用极端偏激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更不是用所谓新潮的理论来哗众取宠,而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我们的思维品质、道德规范一个全面的检测。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篇议论文就是一个人思想认识的具体体现,一个思想认识很一般甚至很低下的人是不可能写出那种让人内心震撼的作文来的。因此“深刻”不仅是考作文,也是在考察我们考生的“为人品质”,当然这也体现高考的本质。
如何做到深刻这一点呢?我们也分三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是如何“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去把握现象,所谓“现象”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有影响的、有争议的、有问题的”社会事实,是需要我们去通过讨论能形成共识或需要指出问题的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到本质的第一步是要分清现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现象,本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有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的“本质”应该主要是鼓励、赞扬、勉励。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有去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很多感人的瞬间现象”,一般我们在揭示本质就应该主要去探究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揭示“本质”要注意两面性,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这个现象的消极影响,在分析要全面,不能只持一端,甚至“偏执一隅”。如“有人最近喜欢翻拍古典作品”,我们就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它的本质,既有它求新的一面,还要揭示它的弊端。如果是“有问题的现象”,我们在揭示它的本质主要是找出错的理由,如“闯红灯”这样现象,我们就要揭示是“一种人文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对我们每一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二步是要“从实到虚”。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深刻”。
第三步是分析现象时要选准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感悟。我们面对的材料、现象会有很多的思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化大为小”,选准一个很小、很恰当、很有感触、很充足的理由的口子,去写、去分析、去揭示,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不是很全面,但是能一个方面触及到现象的本质,也是能一鸣惊人的,如“位置”,我们就写一个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揭示就可以,这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和认识能力,因为“口子越小对一个人得思维要求就越高”。
第二是要“揭示事物的内在的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
⑴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原因有表层和深层,有现在和过去,有部分和整体,有片面和全面,有间接和直接,也就是我们在揭示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做到前者,那么我们的文章是做不到“深刻”这点的,只有达到后者才能符合要求。要做到深层、整体、全面、直接,我们就需要在揭示原因要做到“层次性、辐射性、变化性”,没有层次性揭示的原因是单一的、表层的,没有辐射性揭示的原因是片面的、部分的,没有变化性揭示的原因是过去的、间接的,也就会使文章失去了时代性、缜密性、说服力。如08年的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写到南太平洋的小龟葬身的原因只是说明谨慎那势必是浅层次的,而应该往前走一步去分析。
⑵是要在分析原因是要注意思考留有余地。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而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说话要留有余地;因为世界万物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对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前提的,我们平常说的真理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在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时不要“斩尽杀绝”。我们这里所说的“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我们在分析揭示原因时要充满理性,而不能是感性的,更不能以自己的感情的好恶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如“对超级女声的比赛程序有人提出质疑,你怎么看?”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因为有一点问题,于是我们就把它批驳得一无是处,这样我们就会从这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的论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错误。
第三是观点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应该是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很符合时代意义,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能够说到别人说不到的地方,还有就是角度很特别。应该来说要做到这些方面就要求我们在思考时首先要注意从对象去着手,不同的对象也许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人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比如说“位置”,有一个同学就写到平常在学校里老师编排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学校中“唯分数是举”的弊端,揭示对学生内心的伤害。这个对象或者说角度就很很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从符合时代要求揭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人就会更有启示性,比如“对生命的关怀”,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对生命的践踏的实例,这样得出的观点就会更吸引人。还要注意的是观点涵盖不仅要考虑深度,还要考虑广度,拥有足够的广度是对社会的极大关注,应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更能体现对人的教化作用,对人的启发也就更大。
当然使一篇文章深刻还会有很多的办法,我们只是从一些角度给我们的考生一点提示,希望我们的考生能够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做到深刻,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在这里,我们要首先了解在《考试大纲》中如何解读“深刻”这个要求的。在“考试说明”中,对这个要求含有三个方面,就是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内在的原因与观点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有一个有表及里、由此及彼、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追求“深刻”不是要我们用大话和空泛的理论来堆砌,也不是用极端偏激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更不是用所谓新潮的理论来哗众取宠,而是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我们的思维品质、道德规范一个全面的检测。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篇议论文就是一个人思想认识的具体体现,一个思想认识很一般甚至很低下的人是不可能写出那种让人内心震撼的作文来的。因此“深刻”不仅是考作文,也是在考察我们考生的“为人品质”,当然这也体现高考的本质。
如何做到深刻这一点呢?我们也分三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是如何“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去把握现象,所谓“现象”一般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有影响的、有争议的、有问题的”社会事实,是需要我们去通过讨论能形成共识或需要指出问题的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到本质的第一步是要分清现象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现象,本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有影响的现象”,一般来说是指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那么它的“本质”应该主要是鼓励、赞扬、勉励。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还有去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很多感人的瞬间现象”,一般我们在揭示本质就应该主要去探究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揭示“本质”要注意两面性,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这个现象的消极影响,在分析要全面,不能只持一端,甚至“偏执一隅”。如“有人最近喜欢翻拍古典作品”,我们就是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揭示它的本质,既有它求新的一面,还要揭示它的弊端。如果是“有问题的现象”,我们在揭示它的本质主要是找出错的理由,如“闯红灯”这样现象,我们就要揭示是“一种人文素养缺失的体现,更是对我们每一人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二步是要“从实到虚”。要深入到本质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一事实背后的精神实质,要把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升到社会观念和人本观念,只有把现象的意义提到这个高度,文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给人震撼,也才能做到“深刻”。
第三步是分析现象时要选准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感悟。我们面对的材料、现象会有很多的思考,可是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化大为小”,选准一个很小、很恰当、很有感触、很充足的理由的口子,去写、去分析、去揭示,也许有人觉得我们这不是很全面,但是能一个方面触及到现象的本质,也是能一鸣惊人的,如“位置”,我们就写一个方面“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揭示就可以,这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和认识能力,因为“口子越小对一个人得思维要求就越高”。
第二是要“揭示事物的内在的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几个方面。
⑴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有原因,原因有表层和深层,有现在和过去,有部分和整体,有片面和全面,有间接和直接,也就是我们在揭示事物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做到前者,那么我们的文章是做不到“深刻”这点的,只有达到后者才能符合要求。要做到深层、整体、全面、直接,我们就需要在揭示原因要做到“层次性、辐射性、变化性”,没有层次性揭示的原因是单一的、表层的,没有辐射性揭示的原因是片面的、部分的,没有变化性揭示的原因是过去的、间接的,也就会使文章失去了时代性、缜密性、说服力。如08年的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写到南太平洋的小龟葬身的原因只是说明谨慎那势必是浅层次的,而应该往前走一步去分析。
⑵是要在分析原因是要注意思考留有余地。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而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说话要留有余地;因为世界万物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对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前提的,我们平常说的真理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在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时不要“斩尽杀绝”。我们这里所说的“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我们在分析揭示原因时要充满理性,而不能是感性的,更不能以自己的感情的好恶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如“对超级女声的比赛程序有人提出质疑,你怎么看?”我们在分析时不能因为有一点问题,于是我们就把它批驳得一无是处,这样我们就会从这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的论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错误。
第三是观点要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应该是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很符合时代意义,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能够说到别人说不到的地方,还有就是角度很特别。应该来说要做到这些方面就要求我们在思考时首先要注意从对象去着手,不同的对象也许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给人的感受就会不一样,比如说“位置”,有一个同学就写到平常在学校里老师编排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学校中“唯分数是举”的弊端,揭示对学生内心的伤害。这个对象或者说角度就很很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从符合时代要求揭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人就会更有启示性,比如“对生命的关怀”,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对生命的践踏的实例,这样得出的观点就会更吸引人。还要注意的是观点涵盖不仅要考虑深度,还要考虑广度,拥有足够的广度是对社会的极大关注,应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更能体现对人的教化作用,对人的启发也就更大。
当然使一篇文章深刻还会有很多的办法,我们只是从一些角度给我们的考生一点提示,希望我们的考生能够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做到深刻,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展开全部
1、透视思想与语言间的关系,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思路壅塞、思想肤浅的问题。 2、研究和学习“通过语言深化思想、通过思想美化语言”的技巧。 3、帮助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想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由过去的“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并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具体要求。对于“深刻”,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他们误将对事物认识的深刻和文章的“深刻”混为一谈,在“深刻”的追求上畏首畏尾,普遍感到“深刻”梦美却难圆。我们认为,语言应当表现思想,语言也可深化思想,因为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语)这节作文指导课,就是基于以上想法设计的。 很多高考优秀作文其所以显得“深刻”,都与善于画龙点睛、语言耐人寻味有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高考优秀作文中获得启示,研究和学习“通过思想美化语言、通过语言深化思想”的技巧,这是本节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思路。 一、课题导入 1、《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什么? [明确]是“深刻”。以前的提法是“深刻透彻”,现在作了变更。要求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对问题认识“深刻”且阐述 “透彻”,的确属于苛求。对于“考纲”的这一变化。我的理解是:你可能不够“透彻”,但你不能不“深刻”。 2、《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深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明确]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3、能够做到“深刻”吗? 导入:不少同学会说,我的思想不够成熟,见识不广博,眼界不开阔,体验不丰富,理论修养不高,政策水平不够,叫我如何能“深刻“? 这令我想起了课文《琐忆》中鲁迅先生打的那个著名的比方: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若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与其故作高深,不如清纯自然。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要告诉同学们,在平时作文中,在高考作文中,很多“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广博,眼界不开阔,体验不丰富,理论修养不高,政策水平不够”的中学生,都做到了“深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今天这节作文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只要你用心思考、精心锤炼—— 你的“深刻”不是梦! 二、点评学生习作《人,是应该有所选择的》 人,是应该有选择的 人的一生常人会面临许多选择,在机会面前,在困难面前,在荣誉面前,在金钱面前,在失败面前,在诱惑面前,……并由此演绎出多少或悲勤快喜的故事,引发出多少神奇瑰丽的联想,催发出多少见仁见智的思索。 是的,人是应该有所选择的。 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氛围中,屈原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他抱着自己的信念,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楚国人民的热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郢都。他说,一个清白正直的人,怎么可以“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呢?所以,他“董道而不豫”,“虽僻远其何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