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化馆(站)。文化馆是县和相当县一级所设的社会文化事业单位。县以下的称文化站。文化馆、站是人民政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事业机构。
2、少年宫。它的任务在于配合学校培养青少年和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管并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
4、博物馆。规模较大者也称博物院,是陈列、保藏、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以社会全民为施教对象。
扩展资料
特点:
1、终身性。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活到老学到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积极的接受和无意识接受以及消极接受的效果是不同的。
2、广阔性。社会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凡是有人的地方,社会教育就到什么地方。
3、层次性。从人的年龄段来分,有婴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从人的地位和级别来分,有中央级;省部级;市级;县级。
4、多样性。社会教育的多样性是社会教育最清楚明显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在中国,清光绪二十九年,在《游学译编》第九期《教育泛论》一文中就曾把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类,并提出“家庭教育势力小,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势力大”。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简易识字学塾计划》。宣统元年(1909)正式设立简易学堂, 兴办了工人半日学堂、农民耕余学习班及阅览处等社会教育事业。
1912 年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扩展资料: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挖掘和发现子女的天赋潜能,培养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而进行的个性化培育过程。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进行的共性化培育过程;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合格有用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化培育过程。
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在中国,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
扩展资料
教育方法:
1、充分利用大众信息
利用现代大众信息传媒工具,在传播信息的时效和数量等方面,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信息媒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诱人的魅力,因此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另外,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在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参与的感觉器官越多,越容易引起注意和激活思维,获取信息的效率也就越高。
2、了解群众社会交际
在社会环境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与社会各方朋友的交往频繁,社会交际、广交朋友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精神需求。受自身职业特点、文化素养、经验阅历、家庭背景以及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们在社会交际中都有自己的“熟人圈”。
3、引导参与公益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我们应当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这些活动,既造福社会和人民,又可以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在具体操作这一方法时,应当注意两点:其一,要引导不要强迫。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广大群众爱国热情、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积极性自觉地流露与自愿地表现。对于本单位的群众,一定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切不可以组织命令或摊派任务等方式强迫其参与。
其二,要求实效不要只图形式。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其目的是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成,一定要讲究实效,而不应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一国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社会教育在转型期的中国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具体表现在:首先,通过社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转向第二、三产业就必须经过教育培训。学校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一任务必须由社会教育来承担。其次,通过社会教育,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目前我国公民政治生活中存在参与冷漠、非理性参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公民理性参与的引导同样离不开社会教育。第三,通过社会教育,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生活方式朝着科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第四,通过社会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使新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最后,通过社会教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