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