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展开全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扩展资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关键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佛教术语,出自《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无住心、非心。与般若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7-21 ·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06-26
展开全部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心对於所接触的境界都不起见闻觉知--无所住,但是这个心却有外於六尘的分别性--生其心。也就是楞严经:若離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然而要更仔细的说明是: 此真心不是能对外境乃至内定境有了知、觉知的意识觉知心。更不是修成动中定力时,能於六尘清楚分明却净念相继的意识定心。因为这都是意识相应境界,不离所接触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触了知的意识觉知心,不离能所故。此乃妄心境界,不论境界有多胜妙,不论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识相应境界,非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然而要更仔细的说明是: 此真心不是能对外境乃至内定境有了知、觉知的意识觉知心。更不是修成动中定力时,能於六尘清楚分明却净念相继的意识定心。因为这都是意识相应境界,不离所接触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触了知的意识觉知心,不离能所故。此乃妄心境界,不论境界有多胜妙,不论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识相应境界,非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来讲法,要众生“生清净心”。于是听讲的须菩提长老问如来:“如何才能生清净心?”如来回答:“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就是听人读《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时,突然悟道的。
应,应该之意。无所住,无执著之意。生其心,则是如来所说的“生清净心”。清净心,又称真如无染之心。能不执著(住)于一切事物(色)而妄念(心),才能生出清净之心。
声香味触,就是事物对人心的刺激,而人心中的种种妄念,就是由此而生出的。所以如来要人不执著于声香味触等等感觉,断绝心与物的联系,由此获得清净寂静的心境。
《华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被物转,就是受声香味触的支配主宰,使心不得自主。转物,就是看穿一切物的假象,认识真性,生出清净之心。
声香味触,都是形色,当然不可执著,不可对它们生出什么心。但心不是不用,而是要在无所住处用心生心,这时候所生的心,就是清净之心。逍遥翁说:“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维摩经》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川禅师云:“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新到法王城。”又说:“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常常注意心灵的清净,必然会有自然的快乐。所以《金刚经》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于一切事物都无所住,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契悟佛性。佛理虽多,记此一点,也就够用了。
应,应该之意。无所住,无执著之意。生其心,则是如来所说的“生清净心”。清净心,又称真如无染之心。能不执著(住)于一切事物(色)而妄念(心),才能生出清净之心。
声香味触,就是事物对人心的刺激,而人心中的种种妄念,就是由此而生出的。所以如来要人不执著于声香味触等等感觉,断绝心与物的联系,由此获得清净寂静的心境。
《华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物转,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被物转,就是受声香味触的支配主宰,使心不得自主。转物,就是看穿一切物的假象,认识真性,生出清净之心。
声香味触,都是形色,当然不可执著,不可对它们生出什么心。但心不是不用,而是要在无所住处用心生心,这时候所生的心,就是清净之心。逍遥翁说:“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维摩经》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川禅师云:“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新到法王城。”又说:“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常常注意心灵的清净,必然会有自然的快乐。所以《金刚经》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一切相,就是于一切事物都无所住,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契悟佛性。佛理虽多,记此一点,也就够用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