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使怎么来的?

清明节习俗使怎么来的?... 清明节习俗使怎么来的? 展开
 我来答
面朝大海路途
高粉答主

2018-04-05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9万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4743万
展开全部

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及其节日的重要习俗是怎样来的呢?它都包含了哪些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内涵?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最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地球在黄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精确地认知了在一年中的时令、气候及随之动、植物等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农事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西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了历法中。由于“冬至”的日影最长,因此被定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清明”节气就在“冬至”后的第108日,“春分”节气后的第15日,一般是在农历中的三月份,公历的4月5日前后。由于此时,气温升高,雨水日多,万物萌生,“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谓之“清明”(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时正是春耕春种的农忙时节,因此,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延迟”;“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东汉的《回民月令》书中还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意思是,到了清明节气时,桑树已经开始发芽、长叶,农妇们要赶快做好了养蚕的准备。

“清明”如何由节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呢?它的习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啥要祭祖、吃寒食?

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候的晋文公纪念大臣介子推。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今天的山西地区,后称晋国。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想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公子重耳害怕祸殃及己,遂逃出晋国。重耳在外流亡先后19年,吃尽了颠沛流离的苦。晋国一些贤臣一直跟着他,其中著名的就有介子推。

一次,重耳在路上饿得快要昏过去了,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与摘来的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表示若有一天自己为国君后一定要好好重赏介子推。公元前636年,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这时,跟随重耳流亡的一些大臣都争着邀功请赏。介子推很看不起这些人,以为他们这样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很不应该,自己与他们“难与处矣”(《史记·晋世家》),遂与其母亲到绵山(跨今山西省介休、灵石、沁源三个市县地界)隐居起来。

晋文公后来想起了介子推,率领群臣去绵山找他,想给他重赏,但是山大找不到介子推,遂听后来的人建议,在绵山三个方面放火,想把介子推逼出来,火熄后才发现介子推与其母已被烧死。晋文公痛哭不已,下令将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并规定每年在他被烧死的这天,家家户户不得烧水,只能吃冷饭。这样便形成了民俗节日“寒食节”,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这一年即为公元前636年。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美德。孝道不仅表现在父母在时,而且表现在父母和长辈已经故去仍要尽孝,这即是要给去世的父母、长辈定期扫墓祭祀。汉代经学家赵岐作的《十三经注》中解释“不孝有三”时就说:“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人们扫墓祭祖从古就有,而将其定在了寒食节这天,大致是从唐朝开始的。《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唐玄宗)始。”《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扫》更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下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在寒食节时,人们扫墓祭祖,从此便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制度。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1—2天。

到唐朝时,寒食和清明就常常合在一起了。唐朝的官吏们都有例行的假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下诏:“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后来人们渐渐地便把扫墓祭祖的日子定在了“清明”,“清明”也即成为了全国一致的重要民俗节日。寒食节反而被人们慢慢地淡忘了。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诗写到:

“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到了宋代,在清明节祭拜先人的习俗就更为普遍了。宋代诗人高菊卿在其《清明》一诗中写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踏青、郊游约起来

清明节自古有踏青郊游的习俗,究其来源大概是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有关的。《辞海》的“上巳”条说: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初三)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该条还引了元代戏剧家白朴的《墙头马上》一剧中的话:“今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可见,抛开迷信成份,上巳节是古代人们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冬春之交气候变暖时,通过洗去身上积累的污秽,以保护身体健康的节日。人们在河边洗浴的同时,则乘机玩耍,也即是踏青、郊游。这种情景到了唐朝时就更是兴盛了。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记载:“唐上巳日,(皇帝)赐宴曲江, 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杜甫在《丽人行》诗中也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到了宋代,理学发展起来,妇女受到了歧视,男女一起沐浴、嬉游被认为是不雅的现象,于是上巳节渐渐地便被人们淡忘了,可是春天到来人们要出去踏青、郊游的习俗却仍然是有的。于是,上巳节的踏青、郊游等活动便放在了从时间上与相近,又从气候上更温暖、清新的清明节了。之后,郊游、踏青就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作“踏青节”。

后来,人们把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合在了一起,作为清明节的习俗。宋代李之彦在《东谷所见》中记载:“清明诣坟所……乘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也记载:“清明日,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晚风轻语科普
高粉答主

2019-03-0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2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8万
展开全部

清明节源于古时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

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山人的生活感悟
2021-04-04 · TA获得超过10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5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27.6万
展开全部

清明节的来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