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成因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地貌的形成过程与条件
风景是美的地貌,故研究风景的成因主要是研究地貌的成因,但从研究风景的需要出发,无需全面介绍地貌学,仅需讨论其与风景区景色有关的部分。风景区的地貌是大自然的“雕塑艺术品”,岩石、地层是雕塑的材料,加工的动力和使用的工具则有内营力和外营力。侵蚀作用为外营力,类似于雕刻的过程,可以雕刻出各种美丽的地貌艺术品。地面的升降是内营力,地面上升为侵蚀创造了条件;当地面下降到侵蚀基准面以下时,便会产生沉积作用。
因此,研究地貌的成因,要结合内营力、外营力、岩石性质、构造状态和气候5个方面讨论。
1.内营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营力来源于固体地球自身,它对地貌形成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地面的升降。地面上升就会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地面下降便会形成盆地、平原、湖盆、海盆。虽然山脉、高原、盆地等的范围过于巨大,并不是风景区的地貌级别,但地面上升以后,会遭受流水侵蚀,使地面降低,并形成山、峰、岭、峡谷、悬崖等,即是大自然对地面的雕刻;当地面沉降以后,又有沉积作用出现,即对大地的塑造。地面的升降是形成景区级地貌的深层次原因。地貌学上提出了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凡地面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地方,就会遭受侵蚀;低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地方,就会接受沉积。由内营力直接形成的景区级地貌,还有火山喷发的火山地貌、断裂形成的地垒或褶皱形成的山、构造陷落形成的湖泊等。
2.外营力对地貌的加工
外营力是指地球外部层圈的流动而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与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重力驱动下,岩石的崩塌以及水向下的流动,将地表遭受风化的疏松物质带走,带着泥沙的水更能冲刷、磨蚀坚硬的岩石。高处的物质被带走后地面就会降低,在高原和山脉中更能冲刷出沟壑和峡谷,沟壑、峡谷包围的便是山、峰、岭。当携带泥沙的水流到低处时,流速变缓,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3.岩石性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按岩石抵抗侵蚀能力的强弱可将岩石分为:坚硬岩石,如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玄武岩、花岗岩等,常形成高地、尖峰、柱状峰、峰丛、峰林、山岭、悬崖、陡坎,悬崖、陡坎与流水组合则形成瀑布和跌水,山岭则成为分水岭;疏软岩石,如页岩、泥岩、片岩等,常形成低地与缓坡,与流水组合,成为深潭。软硬岩石交互成层时,在山坡上坚硬岩石形成山崖或陡坎,软弱岩石则形成缓坡,于是便有阶梯状的山坡形成。当以坚硬岩石为主、中夹软弱岩石时,后者被侵蚀,便形成顺层分布的洞穴。当软硬岩石交互成层,而岩层又倾斜时,与河水结合,便形成跌水、急流与深潭交互出现的河段……总之,掌握了这一规律,对许多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便一目了然。
按岩石抵抗溶蚀的能力可分为可溶岩与不可溶岩,前者如石灰岩、白云岩、某些盐类岩石,常形成岩溶地貌,其余则形成非岩溶地貌。
按岩石的成层性,可分为层状岩石和块状岩石。层状岩石,如各种沉积岩、火山岩、某些变质岩,其层理常为软弱面,成为首先遭受侵蚀的地方,控制着侵蚀后的地貌特征;当岩层薄而平缓时,断面上常显书页状,形成“万卷书”景点。块状岩石如花岗岩、闪长岩等侵入岩以及某些变质岩,由于没有层理的干扰,形成的地貌能充分显示侵蚀作用的特征,如窄而尖锐的山脊线、陡峭的悬崖,由于岩体向上侵入,常成为隆起的正地貌。
4.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可分3个方面。首先,作为岩石赋存状态可形成不同形状的地貌,如平缓产出的坚硬岩层,层面形成平缓的山顶,沿厚度方向形成包围山体的悬崖,这就是平顶山,又称桌山、方山;岩层倾斜时,沿厚度方向为陡坡,层面形成缓坡,山岭常沿岩层走向延长,称为单面山;当岩层倾角大于45°时,便形成两坡对称的猪背山;岩层褶皱时可以形成背斜为山、向斜为谷的顺地形,重庆的缙云山,四川的华蓥山、龙泉驿,贵州的梵净山等,便是背斜形成的山。但背斜顶端断裂发育,易被侵蚀,若继续发育,便成为向斜为山、背斜为谷的逆地形。其次,断层和节理裂隙作为易被侵蚀的软弱面,常形成悬崖。沿着断层往往形成沟谷,并伴有泉水。沿几组(几个方向的)节理崩塌或侵蚀往往形成柱状峰或柱状峰林。从平顶山向柱状峰的变化,是一个侵蚀作用加强、山顶面积变小的过程。再者,可将断层作为内营力发展的过程来看待,几条断层围绕的上升块段,是断块山,如泰山、嵩山;几条断层围绕的下降块段,往往是构造湖。所有高山与平原、山地与盆地都是以断层为界。
5.气候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在雨量充沛的地区,以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流水地貌;极度干燥的地区,以风沙侵蚀和沉积为主,形成风蚀的雅丹地貌和风沙搬运与沉积的各类沙丘;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形成雪山、冰川以及冰川的侵蚀和沉积地貌。
二、山岳地貌之成因
1.山的组成
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3个要素组成,有时还可以增加“山脊”这一个要素。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顶的形态一般有尖顶、圆顶和平顶,当山顶呈线状延伸时叫山脊。山脊如有起伏,其相对低凹、似马鞍状的地方称为垭口。山顶与山麓之间的部分称为山坡。山坡的形态有直形、凹形、凸形、S形、阶梯形,按其倾角可有陡坡、缓坡和近于直立的悬崖。可以说山就是由山坡围绕的岩石体。侵蚀作用使山坡后退,当两个坡面靠近,使山顶缩为线时,便是山脊,并可进一步分为顶脊与坡脊。山坡和周围平地的交线或过渡带称为山麓。山麓一般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它们都来源于山坡的侵蚀。山顶和山坡,少数情况下还包括山脊的组合,是决定山体成为风景的重要因素。
2.地面上升是山岳形成的基础
地面上升形成山,常有4种情况:①当地面上升成为巨大的山系或高原后,会因遭受侵蚀形成峡谷,峡谷所围绕或夹持的部分,便可成为风景区的山,如西岭雪山、玉龙雪山、华山、王屋山,特别是高原边缘的山,俯视平野、极目千里,显辽阔恢宏的景象;②被几条断层包围的一定面积山体沿断层上升,遭侵蚀后形成的山称为断块山,如泰山、嵩山,这些山的山体比较孤立,不形成连续的山脉,以巨大、厚重的块体耸立于平原之上,显雄伟的特色;③岩浆向上侵入到较高位置时,高踞于沉积岩之上的岩体便成为山,这类山以险为特征;④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以少见的奇特现象和火山结构,令人感到新奇。前两类上升的动力是地壳运动,后两类上升的动力是岩浆活动。
3.陡坎和悬崖是风景形成中的重要因素
高大的悬崖气势恢宏,险峻高悬,令人惊心动魄,是风景形成的重要因素。黄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太行山的悬崖,长数百公里,为大家所熟知。它是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由产状平缓的新元古界石英砂岩和下古生界的石灰岩构成,这些坚硬岩层沿断裂节理崩塌。云台山“天瀑”的瀑潭处,可见厚层灰岩下面出露的页岩。王屋山舍身崖能直接看到节理面。可见坚硬的岩层、底部软弱岩石和发育的垂直节理、裂隙是形成悬崖的基本条件。悬崖和陡坎的成景价值,首先在于它和山顶组合成特殊的正地貌,其次在于与流水组成瀑布、跌水以及与地下水组成悬泉。
4.悬崖(包括陡坡)与山顶组合成各种特殊的正性地貌
悬崖或陡坡与山顶常有以下组合:①平坦山顶,其直径大于悬崖“陡坎”高度时为平顶山或称方山、桌山,产状近于水平的砂岩、火山岩常形成这种地貌。②悬崖高度远大于平坦山顶的直径时为石柱、石笋或柱状峰,厚层砂岩、火山岩、花岗岩等常形成这种地貌,如武夷山的玉女峰、天柱峰,浙江缙云县的“天下第一笋”,河北避暑山庄的馨锤峰,河北雾灵山的仙人塔,在火山地貌中,岩颈常形成火山锥、柱状峰。③当柱状峰成群出现时,便成为柱状峰林,如张家界、武陵源。玄武岩冷凝收缩、形成六边形柱状节理,经侵蚀后,成为柱状峰林,如南京六合区四合乡柱子山的石柱林。石灰岩地区形成的石林,虽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但沿节理的溶蚀也是重要原因,如云南路南石林。特殊情况下土层亦可形成土林,如有铁质胶结物形成坚硬“铁帽”或顶部有较大石块保护时,均可形成土林,如云南的斑果土林、西藏的札达土林,土林的形成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④当悬崖或陡坡的高度远大于山顶直径,或山顶为尖顶时,形成山峰;当山峰成群出现时则为峰林;当山峰在一较小范围内密集成群出现且基底相连时,是为峰丛。石灰岩地区峰林比较发育,如广西桂林、贵州兴义的峰林,安徽的黄山是典型的峰丛。⑤侵蚀作用还在山峰之巅形成更次一级的各种奇石,诸如象征各种动物形貌的岩石,甚至晃岩、响岩、风动石等。
5.不同坡面组合成不同特色的景区
直形、凹形的坡面相交时,形成线形山脊,尖锐如刃,使景区峥嵘险峻、棱角突出,这种地貌主要由坚硬块状、质地比较均一的岩石在快速侵蚀的作用下形成。杜甫的“阴阳割昏晓”就是描写泰山的这一特色。华山的险,尤其华山绝景——“云锁苍龙”更是这一特征的表现:苍龙岭坡度陡峭,中间突起,两旁为深谷,游人在石阶上南望,但见绝壁千仞,一岭通天,“岭下望岭上,天骄蜿蜒飞,背无一仞阔,旁有万丈垂”;云雾起时,迷茫一片,只剩下山脊,如苍龙在云海中飞翔。冰川地貌中,由3个以上冰斗向后啮蚀山坡,便形成岩壁陡立、山脊如刃的金字塔形“角峰”。如两面S形的坡面相交,则形成圆滑、宽缓的山脊和圆形山顶,同样是山,却显柔和平静。
2024-06-2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