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1.河南省植被群落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之交,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维管束植物)即有231(或247)科,1210属,4195余种。其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木本植物占三分之一。从伏牛山南坡坡麓(标高500 m)至淮河干流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南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

(1)暖温带山地丘陵区植被垂直分带

海拔500~600 m以下基带

该地带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或烟草、红薯、谷子一年一作的栽培植被;以苹果为主的果园;野皂荚、胡枝子、酸枣、荆条、白羊草、黄背草灌草丛植被;其间有少量侧柏林与竹林。

海拔1000 m以下为低山区

该区以栓皮栎林为主,间有油松林或栓皮栎、油松混交林;沟谷区多为坡耕地、苹果园与灌草丛。

海拔1000~1500 m为中山区

该区为栓皮栎、短柄枹林、油松林或其混交林;太行山区分布有少量辽东栎、蒙古栎林。

海拔1500~1800 m以上为高中山区

该区为锐齿栎-短柄枹林,间有少量华山松、铁杉林;1800 m以上的亚高山区主要为华山松林及少量太白冷杉、云杉。

海拔2000~2200 m以上为亚高山区

该区分布有华西银腊梅、黄花柳、绣线菊、天目琼花、太白杜鹃、河南杜鹃等灌草丛。

(2)暖温带平原地区植被

暖温带平原区以栽培植被为主。草本植被以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花、烟草、红薯等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植被为主。沿黄河地带有小麦-水稻一年两作或一年一作植被。沙土分布区有以花生为主的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植被。河滩及沙丘区有假拂子茅、沙蓬、虫实、白茅、狗牙根草甸草丛,在少量盐碱荒地生长有灰藜、隐花草、猪毛菜等耐盐植被。木本植被以村镇杂木林、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柿粮间作植被为主。主要木本树种为刺槐、杨树、柳树、泡桐等落叶阔叶树及枣、苹果、柿、桃、梨、葡萄等果树;沙丘地带有旱柳、白蜡条、桑树等构成的农田林网。

(3)凉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垂直分带

因海拔较低,省内凉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分带不如暖温带明显。

海拔200~500 m的丘陵区

该区分布有栓皮栎-麻栎林、栓皮栎-枫香林,暖性针叶林(马尾松、杉木),针阔混交林;各种林中多混有常绿青冈、苦储栲等乔木。谷地多植水稻,谷坡有茶、油茶、板栗、油桐、柑橘、桂竹等经济林;荒坡为含常绿成分的马桑、胡枝子、连翘、盐肤木灌丛或龙须草、芒草、白羊草、黄背草草丛。

海拔500 m以上的低山区

该区以含常绿青冈的栓皮栎-短柄枹林、杉木林、毛竹林和含映山红、白鹃梅等常绿成分的灌草丛为主。

海拔700 m以上的低中山

该区为栓皮栎-短柄枹林及少量黄山松林。

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

该区为山地矮林与灌草丛,仅见于商城金刚台。

(4)凉亚热带平原植被

凉亚热带的草本栽培植被在大别山北麓岗地与洪涝平原上以一年两作水稻为主,混有桂竹林及马尾松、杉木林;南阳盆地则以小麦秋杂与经济作物一年两作植被为主,水稻比例较小。

(5)湿地水生植被群落

河南省湿地植被主要分布于池沼、湖库与河流、滩地等处。沼泽植被以芦苇为主。黄河滩地有小香蒲植被;淮南洼地有薰草、水藜、水蜈蚣、牛毛毡植被;水生植被以莲藕为主(栽培),亦有野菱、狐尾藻、眼子草、茨菜等。

河南省植被与土地被覆类型详见表10.4.1。

2.河南省的绿地与生态用地

(1)绿地资源

绿地资源包括林地(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1~0.2)、灌木林地(盖度≥0.3)、发育良好的草地(盖度≥0.3)与湿地、园艺用地(花圃、苗圃)。绿地资源具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生氧、空气与水体净化等重要功能,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依1998年第四次林业资源清查,全省有林地2090100 hm2,占全省面积的12.52%;灌木林地577800 hm2,占全省3.46%;四旁树折合637800 hm2,占3.85%。全省森林面积3311000 hm2,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9.83%。如果再加上疏林地134000hm2,未成林地65000 hm2,苗圃地11000 hm2,则全省林地总面积达3520000 hm2。我省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55%),但距国际公认和我国森林法规定的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所需的30%覆盖率相差还甚远。

表10.4.1 河南省植被与土地被覆类型表

续表

(2)林地资源

林地依林种划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种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竹林。用材林面积为1004000 hm2,占48%;防护林面积为358000 hm2,占17.6%;特种林面积为39000 hm2,占1.8%;薪炭林面积为87000 hm2,占4.2%;经济林面积为573000 hm2,占27.4%;竹林面积为19000 hm2,占1%。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3167.55×104 m3,其中林地蓄积52585000 m3,占39.9%;疏林蓄积1021000 m3,占0.8%;散生林蓄积3420000 m3,占2.6%;四旁树蓄积74649000 m3,占56.7%。

(3)草场资源

全省草场资源达4400000 hm2,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与林地重合。非林地山地草场有1200000 hm2,平原边角荒地有400000 hm2,但这些草场多为覆盖度与产草量均为低(亩产鲜草量小于200 kg)的劣质草地,只有人工草地(147000 hm2)与河湖滩涂的湿地草甸、苇丛等55000 hm2)可计入绿地资源。由此计算,我省绿地资源总量为3723000 hm2,占用土地面积的22.39%,若依1998年以前口径计算,应为21%左右。

(4)湿地资源

依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省内水域面积为1209000 hm2,占地面积7.3%,尚有7005 hm2沼泽未计入在内。而依1996年湿地调查资料,湿地资料总量1109000hm2,占国土总面积的6.64%,扣除稻田则余665000 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98%。

(5)生态用地总面积

省内生态用地约6106000 hm2,占国土总面积36.56%,其中绿地3723000 hm2,水域与湿地665000 hm2,荒山荒地1773000 hm2。全省耕地、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比为0.486:0.149:0.365。若仅从森林覆盖率看,商城、新县、西峡、内乡、南召、卢氏、栾川、嵩县、鲁山9县达30%以上,属绿化较好县;安阳、鹤壁、焦作、新乡、许昌、漯河、开封、驻马店8市森林覆盖率小于11%,属绿化较差市。

3.河南省绿地与生态用地变化趋势

(1)森林覆盖率

对比1949、1963、1976、1980、1988、1993、1998年7次全国林业清查或计算面积,我省林地变化有以下特点。

A.林地的消长与国家经济及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受国家经济及农业政策影响全省森林资源呈波浪上升趋势。1993年比1949年森林覆盖率增加5.38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增长96.9%(表10.4.2)。但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均出现过林地面积大幅度下降。如1963年比1949年有林地面积下降了1个百分点;1980年比1976年有林地面积下降了2.2个百分点。原洛阳地区1958年至80年代初森林面积由80000 hm2降至40000 hm2;森林覆盖率由30%降至13%。除毁林开荒外,矿业发展也是毁林的重要因素,如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与豫中铝土矿区破坏尤为严重。

表10.4.2 河南省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及比重情况表

B.成熟林比例下降,可采资源贫乏

成熟林比例下降,幼龄林比例增加,林分生产力下降,可采资源贫乏。1949年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面积比为48.52%:42.28%:9.20%(表10.4.3);1993年该比例变为67.65%∶25.60%∶6.75%;幼龄林所占面积比增加19.07%。1949年幼龄林、中龄林与成熟林木材蓄积比为19.17%:52.83%:28.45%;1993年该比例变为45.01%:41.07%:13.92%;中龄林与成熟林蓄积所占比例下降25.84%。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由1949年的37.3 m3/hm2降至1998的35.1 m3/hm2。成熟林蓄积量仅9390000 m3,人均0.1 m3。在山区,因生态保护需要,实际上已无木材可伐。

表10.4.3 河南省1949~1998年各时期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表

C.近年来农田林网破坏严重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平原区农田林网的建设,但近年农田林网破坏严重,应引起重视。全省四旁树折合的覆盖率由1949年的0.95%提高至1993年的4.75%,占同期森林覆盖率提高值的71%,活立木蓄积量已占全面总蓄积量的56.7%,这得益于40余年不懈的农田林网建设。但80年代后期以来有些地方错误理解国家土地政策,大搞平地造田,将大面积黄泛区沙丘沙地的林地破坏,26800 hm2的防风固沙林被毁,活动性沙地由1988年的3600 hm2增至1995年的40900 hm2。中牟县林木覆盖率已由1988年的23.1%下降至1 1.6%,开封县沙区木林也遭严重破坏,沙丘地表土风蚀达30 cm。

D.高度警惕毁林现象

1988年至1998年内全省共毁林140000 hm2。从林业清查资料对比,1998年四旁树折合覆盖率比1976年下降2.75个百分点。应引起高度警惕。林业清查1998年森林覆盖率比1993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此数据应慎重看待。1998年林业清查时因统计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林木郁闭度有较大变化(有林地由0.3降至0.2,疏林地由0.2降至0.1,灌木林由0.4降至0.3),因此所计算出的森林覆盖率与前几次清查数据是不可比的。1998年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和比1993年下降27500 hm2,灌木林则猛增393800 hm2。这说明山地的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主要因计算标准变化所致,而平原四旁树覆盖率还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因此,1998年的实际森林覆盖率比1993年并无明显提高。而1998年以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和贯彻16字方针,林地面积才扼止住下降趋势。这就是我省林业的实际形势。本次遥感解译1:250000森林动态变化趋势图,1997年判读林地面积比1984年增长2.82个百分点,比1993年清查数据增长1.16个百分点,应较符合实际情况。

(2)生态用地

对比20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四个时期耕地、建设用地、绿地、水域和湿地与未利用荒山荒地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10.4.5),可看出以下规律:A.新中国成立50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

从1954年历史耕地面积的最大值9060000 hm2下降至1999年的8080000 hm2;占全省土地比例从50年代初的58%降至90年代末的48%;耕地面积年平均减少30000 hm2,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年平均减少40000 hm2。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占地。如据遥感监测1991~1997年六年中全省县以上城市面积扩大16%,占用耕地27000 hm2,占扩大面积的93%。全省建设用地比例从50年代初的6%上升至90年代末的15%。与全国情况相比,我省耕地减幅与建设用地增幅均要大得多。

B.绿地面积如前所述是波浪状上升

1949年至1976年28年内绿地面积增加近6个百分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绿地增长呈停滞状态,1976年至1998年22年间绿地面积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山区林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破坏严重,经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后渐有恢复,至90年代末基本与1976年持平,而苹果、板栗、油桐、茶等经济园林面积增长较大。平原农田林网几经破坏,至今未恢复至1976年水平,但苹果、枣、葡萄、花卉等经济园林面积有所增长。

C.水域与湿地面积持续下降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因众多水库的建设,下降趋势尚不明显。80年代以来因持续干旱与抽取过量地下水,加上湿地围垦等因素,平原水域与湿地面积急剧下降,世纪末比建国初所占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降幅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0.4.4)。

表10.4.4 河南省生态用地情况表(1998)

D.未利用荒山荒地面积先降后升

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是绿化荒山荒地成果显著的年代,尤以黄河冲积平原沙碱荒地绿化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平原农田林网的破坏(尤其是沙区林网的破坏)、山区伐林与毁林造田抛荒、平原区水域湿地的萎缩、建设工程(城市、村镇、交通、矿山、工厂、开发区、砖瓦厂)对耕地或林地的破坏和建设占地后长期不开发而抛荒等因系,全省荒山荒地面积有所增加。1991~1996年全省清查出闲置土地1.11万宗,总面积2000 hm2。其中,有800 hm2是废耕地,占总面积的39.7%。推算目前我省城市闲置地占土地面积5%,总面积达5000 hm2

E.总的趋势

河南省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总比例大体保持均衡,而地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生态用地中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了众多建设项目的实施。生态用地中绿地稍有增加,水域湿地大幅度萎缩,仍有大面积荒山荒地可用于生态建设(表10.4.5,表10.4.6,表10.4.7)。

表10.4.5 全国与河南省建国以来生态用地比例变化对比表 (%)

表10.4.6 河南省典型市、县1976~1993年林木覆盖率变化简表

表10.4.7 林业清查与遥感动态监测森林资源变化对比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