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构造演化匹配烃源岩生排烃期
车排子地区紧邻生油凹陷,根据盆地模拟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车排子凸起是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生成油气的有利聚集指向区,其中车排子凸起东部为叠加交汇区,该区油源具有侧向输导、双灶叠加的特征。盆地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烃源岩新近纪-现今进入主生排烃期,二叠系烃源岩三叠纪开始生油,晚三叠世—侏罗纪达到生油高峰,白垩纪达到高成熟,进入干气生成阶段。该区整体上表现为向南倾的斜坡,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条件。构造和烃源岩演化的合理配置控制了油气运移指向。
车排子地区多期充注、破坏与再充注,因而造成了原油从深到浅,依次为轻质油、略降解油、一类普通稠油和二类普通稠油的反序分布特征。勘探表明,本区油气运移是广泛的,展示出这一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2.构造演化影响油气运聚
从石炭系顶面立体显示图上可以看出,该区发育两个大的南北走向的古隆起。以右侧隆起为界,车排子三维区地层发育和分布呈现为规律性变化,即隆起东侧地层倾向从近东倾逐渐变为南倾,而西侧一直保持南倾。地层这一变化特点对该区的沉积体系分布、圈闭类型与分布、油气运移指向都有重要影响。
表8-12 车排子凸起区塔西河组泥岩厚度统计表
在白垩纪或更早时期昌吉凹陷西部二叠系烃源岩已进入生烃高峰阶段,车排子地区开始了油气充注与成藏过程。古隆起东侧早期成藏 (古近纪前)以东侧昌吉凹陷供油为主,油气沿石炭系顶、侏罗系顶不整合面运移,在石炭系基岩潜山圈闭、侏罗系沟谷充填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进入古近纪以来,由于天山的强烈抬升挤压,盆地南缘急剧沉降,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地层,使南缘山前的四棵树凹陷-昌吉凹陷西成为盆地最大的沉降和沉积中心,促使了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快速成熟与排烃,为车排子地区油气晚期再次充注提供了油源。晚期成藏以南部四棵树凹陷来的油气源较好解释,四棵树凹陷油气快速向北运移而形成稀油油藏,继续向北、向高部位在排18井区形成稠油油藏。东斜坡较为平缓,东部昌吉凹陷有部分油气经过长途运移至车排子地区,沿断层向上运移至沙一段仓储层后,可进一步向北向西继续运移,由此发生了早期油气由东向西和晚期由南向北两次充注过程。同时,早期油气藏由于地层抬升发生降解,从而形成了下稀上稠的油藏类型。对于古隆起西侧来说,则可以持续接受从四棵树凹陷来的油气。
3.断裂、不整合面提供油气运移通道
长期的凸起形态提供了持续的油气运移指向,断裂为晚期圈闭提供了良好的纵向运移通道。区内下部断层,主要形成于海西期,断穿层系为石炭系,是早期成藏的重要通道;上部断层活动期为新近纪塔西河期-第四纪,与昌吉凹陷、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期形成良好匹配,有利于油气纵向运移,成为关键的油藏断裂通道。
不整合对油气形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起着重要作用。不整合面在车排子地区是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部分。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能够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形成不整合油气藏。车排子地区主要有沙湾组、古近系和白垩系底3套不整合界面。通过对沙湾组、古近系和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岩性组合的分析,3套不整合面均能作为油气的输导层。
4.构造转换发育众多地层、岩性圈闭
车排子凸起是昌吉凹陷、四棵树凹陷烃源灶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同时长期发育的古斜坡也为中、新生界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车排子地区在石炭系基底上发育有侏罗系、下白垩统、古近系和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等地层。由于车排子地区呈震荡性沉降接受沉积与抬升剥蚀,致使每套地层厚度较小,均存在超覆、削蚀现象,多为不整合接触。车排子古地势从白垩纪时期的西高东低,到古近系、沙湾组沉积期的西北高东南低,再到塔西河组至现今总体北高南低,古高点的迁移变化有利于白垩系-沙湾组大量岩性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
2024-03-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