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百老汇西区的剧目隔那么久才能进中国?
绝大部分西区百老汇剧目,都是商业演出。所以引进的话,无论是国内主办方还是国外演出方,都要 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评估项目的营收利润,至少不能赔钱吧。门庭冷落也会影响节目剧目的国际声 誉。 还有很多剧目,比如《剧院魅影》、《魔法女巫》等,对剧场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像《剧院魅影》首 次光临上海大剧院,大剧院为此停业改造了将近一个月,而2005年结束上海第100场演出后,时隔10 年才登上北京的舞台,主要就是因为一直到2015年,北京才有符合该剧技术要求的剧院。这点说起来 有点搞笑:几十年来,我朝官府朝廷花在造场馆上的钱不少,而且可以说是毫不吝啬,但是即使如 此,造出来的剧院,也不比百老汇西区那些个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历史的剧院,更胜任不少演出的要 求,甚至还在剧院设计和配套上闹了笑话。 除了硬件条件以外,人员配备也是一个限制。我朝习惯了政府晚会类型的表演,或者是戏曲歌剧等传 统型表演,现代化新型娱乐商业演出的人才配备跟不上,很多大型正规音乐剧不光是需要演员演奏 员,更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经验和团队合作专业精神的演出辅助人员,如灯光、音响、舞美、道具、服 装等来配套,这些我朝也相对严重缺乏,不少在专业院团里从事这些工作的,经验还算有,但是相当 缺乏专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态度。 所以说,引进演出,不是简单地把人和道具布景拉进来就行了,前期有很多准备工作和要求要满足的,这 些条件不能达到,演出就没法进来。再加上审查限制,很多好剧目就暂时和我们无缘了。
这个夏天,来自百老汇的经典秀《破铜烂铁》在北京足足躁了3个月,演了70多场。跟随挂在解放军歌剧院外墙上的海报,也成了帝都一景。用主办方圆核经典的话说,这个1991年诞生、1994年进驻百老汇、被誉为生活打击乐鼻祖的演出,拥有音乐得以构成的基本元素节奏,但全程没有语言,对于观众来说不仅没有理解门槛,也不存在文化隔阂。这种平易近人与“语言类”音乐剧有本质不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译制的进口文化产品虽然可以理解,但毕竟难以知晓背后的文化脉络或者隐晦内涵,而且有时还会被认为生硬地添加了“中国元素”。于是,围绕着“无门槛艺术”,“无国界语汇”,圆核经典机智地打出了亲子牌,并在周末加演下午场。上座率很不错,就是满场熊孩子哇哇叫。当年最早一批通过盗版碟接触到 STOMP 的文青和学生们,如今正好可以带着孩子来现场致个青春。这不禁又让人们觉得有些哭笑不得,难道这是培育市场二十年的意义。——当年所有的经典剧,在生育高峰和二胎时代,都变成了亲子剧。
百老汇剧院的地理位置基本位于百老汇大道沿线,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纽约曼哈段岛上一条南北向道路。西区剧院的地理位置大都位于伦敦西部的“剧院区”,剧院区北为牛津街、南为斯特兰德大街、西为摄政街、东为国王路。百老汇剧院有42家,伦敦西区剧院有52家。百老汇剧院的座位数都在500座以上,而西区剧院的座位数则从250座到2500座以上不等。西区剧院的的观众席一般分为:正厅(Stalls)、二层座位(Dress Circle、Grand Circle)、三层座位(Upper Circle)、四层座位(Balcony)。大部分百老汇剧院的观众席没有四层,通常分为正厅座位(Orchestra)、中层座位(Mezzanine)以及顶层座位(Balc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