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未来不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有哪些?
就全人类的工作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李开复预测,约50%的人类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那么目前正身处这些易被取代的行业的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要往深度思考,要跨领域,要知道人工智能的限制是什么。”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是在单一领域基于大数据进行客观判断的系统,因此人要做的是往战略型、跨领域的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创造性职业不可取代
“五秒钟准则”同时也表明,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这样的工作很难被机器取代。
新闻报道领域已经有写稿程序,一些体育赛事、季度财报、股市分析等机器已经可以完成,但面对多领域复杂的分析解读就难了。“比如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横跨政治、经济和中美关系,可能需要10年时间,AI才能完成这样的报道。而像《纽约时报》David Brooks的专栏,或普利策奖获奖作品,AI也许永远也写不出来。”
类似的,作曲家、导演、编剧、教师这些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未来只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工作效率,但基本不会被机器所取代。此外,有些工作虽然看起来简单,在工作中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决策,但需要有反复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也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护理人员等服务性行业就是这样的职业。
“对于人工智能,我觉得就是知己知彼,机器不善于做什么,我就多去做什么。”李开复指出,机器不善于在一个领域钻研很深入,更重要的是机器真的不能取代人类的审美观。“因此在考虑孩子的未来教育时,应引导他们全方位发展,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跨领域,更勤奋。”
谈起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慌,李开复表示,大多数的恐慌来自于对人工智能的不解,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人工智能算法和应用都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比如AlphaGo。人们更倾向于将弱人工智能看成是人类的工具,而不会将它视为威胁。”
今天的人工智能在许多垂直领域内取得了较快的局部进展,但人工智能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最重大技术的突破,比多数人的预测来得晚。“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人工智能到底何时才能真正像成人一样自由对话。所以,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弱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类离超人工智能的威胁还相当遥远。”
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带来的问题,李开复指出,那些仅仅通过重复性的练习就能习得的工作技能,是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但是还有很多人所特有的、需要运用综合素质的技能是无法被取代的。此外,因为人与机器产生了新的协作方式,还会出现新的工作类型。
“从短期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也许很难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局部的失业现象。但从长远看,这种工作转变绝不是一种以大规模失业为标志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在调整基础上,人类工作会大量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
“90年代的人工智能思路和现在不同,是人来寻找规则,编成程序喂给机器,但人类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大脑神经的复杂规则,所以也没法有效教育机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余亮认为,随着大数据技术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人类开始让机器自己从海量数据(人类行为记录)里寻找规则(拟合函数),生成出来的模式、规则远比人类找到的多。他指出,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也应该要有国家体系层面的对劳工职业问题的应对方案。同时在教育体系,从孩子基础的教育到成人的职业教育,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引入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
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输送知识的机器,而是负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尽管机器人拥有海量的数据库,比任何人类教师都知识渊博,但它们仍然无法完全取代教师的位置,未来在教育领域更可能以助教的角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