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对待叛逆期孩子
因而叛逆期的孩子,有这样的规律,儿童时期被管束得越严的叛逆现象越严重,这就跟弹簧似的,压得越紧反弹得越厉害。有些家长不觉得自己管束过严要求过高,或者认为本来就该这样管教的,但实际上,这样不符合孩子天性的管教已在孩子童年甚至幼年的时候为叛逆期埋下了反弹的种子。因为孩子出格的反弹,家长又没有因此而做好心理准备,很多家长听到孩子的叛逆期这个词,就觉得如临大敌,束手无策。
其实,千万不要把孩子的叛逆期看得那么可怕,叛逆期的孩子,对外在世界的变化非常敏感,对新鲜事物的吸取非常快速,他们的情感变得非常细腻,他们变得喜欢对抗清规戒律,他们很有胆量很有勇气很有挑战一切的欲望,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意思,他们性格处在可塑期,思维处在活跃期,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处在最为旺盛的时期,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也是性格定型的时期,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叛逆期,对孩子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孩子不愿意跟你说话时,就不要跟在孩子后面打听个没完,或者不要跟孩子说个没完,他这时喜欢独处,不喜欢你的唠唠叨叨;
2、 孩子想跟你说话时,你一定要很重视,很安静地倾听,并不时用表情或语言鼓励他说下去,他说的内容,经常会吓你一跳或惹你发怒,这时,你千万不能这么做,稍安勿躁,因为,如果你这么做了,孩子以后就不再跟你说了——孩子跟你说,是他在试图证明他对父母的判断;
3、 孩子跟你说他们叛逆的故事时,最好的办法是说,爸爸妈妈像你这个年龄时也是这样的。再搜肠刮肚想点自己年轻时叛逆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这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
4、 不要在孩子在家的时候随意进孩子的房间查看他的东西,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他的房间是他的私密空间,他就像小猫一样在划分他的领地,有的孩子会在房间门上贴上“进来请敲门”的纸条,暗示家长,这是我的,你不能随便进来。即使孩子不在家时你进了他的房间并翻动了他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孩子发现有翻动的痕迹;
5、 如果发现语言交流很困难,那么,可以给孩子写信,文字是很好的交流工具,甚至可以跟孩子发短信,通过短信跟孩子交流;
8、 家庭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因为孩子的叛逆期,搞得家庭里气氛很压抑,大家情绪很紧张,这样会推动孩子的叛逆往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方向走,比如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会离家出走,以换取短暂的轻松;
9、 家长应表现得对自己的生活很有希望,有些家长觉得很难解决孩子的问题,就采取回避放弃的方式,比如自己唱歌跳舞逛街自个儿乐去了,这样不行,家长得在家,一如既往,只不过空闲下来,安静些,看看书,或者和老公出去散散步看看电影看看电视等等,不要因为孩子的叛逆导致夫妻反目,互相指责甚至打骂离婚;
10、 夫妻之间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如果是女儿,那么爸爸应该多站在女儿的立场上说话,多和女儿沟通,保护好女儿,制止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唇枪舌剑,如果是儿子,那么妈妈应该多站在儿子立场上,多和儿子沟通,保护好儿子,及时制止父子之间瞬间爆发的暴力。无论爸爸妈妈,都不要因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孤立地位而自怨自艾,这不过是个角色而已,目的很明确,让孩子安然度过这个时期。
11、 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要纠缠在孩子之前所犯的错误中,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人,世界上的伟人们在你这个年龄时也是这样的,不妨去买些相关的传记给孩子看;
12、 多买些书给孩子看,多带他去体育锻炼。孩子需要情感和体能发泄,书,能使孩子找到情感发泄的地方,锻炼,能消耗孩子的体能。
13、 …… 在比较民主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显现的叛逆会相对弱一些,终其原因是民主家庭的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已经教会了孩子理性的思考、良好的爱好和习惯,孩子早已认识自我并随时在实现自我。记得我在以前一篇博文中有段话,这是我从我同学那儿听来的,她女儿问她,妈妈,我怎么没有像我同学那样的叛逆期呢?我同学对她女儿说,你就是一艘小船,爸爸妈妈是水,方向盘在你手里,只不过爸爸妈妈在发现你方向有可能不对的时候,我们就稍稍改变一下水流方向。你还一直以为是你自己在控制自己的方向呢,你感觉不到有人压抑你,你跟谁去叛逆?
一、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叛逆期是什么时候,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在2--3岁时,称“宝宝叛逆期”。
2、人生第二个叛逆期是在6--8岁时,称为“儿童叛逆期”。
3、人生第三个叛逆期是在12--18岁时,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二、其次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现体现在五个方面:
1、破坏性强: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2、倔强固执,情绪反应激烈: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在公共场合坐地耍赖、打人。
3、和父母唱反调,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战规则和权威,攻底线:故意破坏之前订好的规矩;层出不穷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讲条件,要达到要求才肯做事。
5、和其他孩子起冲突,易动手: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但又爱抢别人玩具,严重时甚至打人。
三、然而作为父母,知道孩子的叛逆期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
“孩子到叛逆期了,没办法,只能慢慢等待,大了就好啦”,这个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现,对孩子来说,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同其他阶段相比没有任何不同,反而因为其重要性而应当特别重视。
“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表现,绝对不能用“等待”的心态,消极被动的等待时间自然过去,反而应当积极参与,帮助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够学到更多,成长更快。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1、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3、给情绪找个宣泄口。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孩子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鉴于此,果果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4、寻找孩子的良好表现。表扬能间接地让孩子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既然孩子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就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果果享受民主权利。
6、不处处约束。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四、父母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交流沟通
1、沟通时保持冷静:以硬制硬是对叛逆孩子最失败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和孩子沟通之前,脾气急躁的父母,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不要脾气一上来就对孩子打骂,把原本要好好沟通的计划抛诸脑后。此外,和孩子沟通最好是在孩子冷静时,再进行沟通,效果更好。
2、在沟通中多观察:沟通有很多方式,父母如果一直沉浸在作为孩子爸妈而焦急担忧的角色里沟通多少会偏离理智的方式,先观察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什么问题,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孩子作沟通。
3、不断试验和沟通: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在沟通过程中,往往都是父母占主要地位,孩子则是听话的一方。孩子长大后,父母就要采取双向沟通的试验,把角色转换过来,当孩子的倾听者,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包括对大人教育的看法,而父母从不断的沟通中总会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
4、换角色对待:与人相处,有一颗同理心很重要,理解对方的难处,自然就不会有怨恨的态度,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沟通中关系自然就比较融洽。
5、亲身体验:当叛逆的孩子在沟通中一直唱反调时,那父母不妨就沿着孩子的方向走,让孩子不生气的同时,起身体验他自己的要求,比如在路上看到卖饮料促销的,儿子要求买好几瓶饮料,那父母就不要反对,但是买的饮料人让儿子自己提,让孩子知道提着不应该买的饮料回家是很累的事情。
6、融入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叛逆一半来源于与父母的代沟,他们认为父母总是批判自己追求的兴趣,比如动漫明星、电子游戏等。身为父母,不妨融入这叛逆孩子的世界,不要因为怕孩子的兴趣影响他的功课而厉声禁止,而是跟孩子讨论下他们喜欢的电子游戏、动漫明星,在融洽的讨论中再适时以合理的方式提醒孩子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这样可以避免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或盲目追星。
7、说明分析:叛逆的孩子并不是听不进父母的话,而是父母要抓住孩子逆反心理的要点,分析原因,举例说明,让孩子理解懂得。
8、征求他人的意见:教育孩子不是父母自己就能解决的事情,总会碰到瓶颈,这时候不妨多和有相同经验的父母或孩子的老师交流想法,使自己的思想不那么局限。
五、对待儿童时期的叛逆心理原因分析
1、自我意识增长:婴儿期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对他来说,自己和母亲和世界是一体的。到两岁左右,孩子会明确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他会学习将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思考: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过思维去学习,孩子则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学习,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叛逆”的表现。
案例:隔壁的哥哥刚买了新的小汽车,妹妹也想玩,但哥哥一边大声说“这是我的”,一边躲着妹妹,不跟妹妹玩,无论妈妈怎么劝都不肯放手。
分析:这是典型的“自我意识”成长现象,和自私没有任何关系,每个孩子都必须经过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和独立。
2、探索“我”的力量:孩子产生自我意识后,必然会对“我”的能力感到好奇。因此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破坏比建设更容易,而孩子能力不够,因此孩子通常是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建设性行为。同时,由于孩子语言能力尚不发达,还不懂得通过语言来社交,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并且会非常乐于观察他的攻击所带来的效果,以此判断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对他人的影响。
案例:孩子最近喜欢变着花样扔东西,从高处往下扔玩具,扔塑料瓶铁瓶等各种材质的东西,或者是把玩具扔到沙发下面、椅子下面等各种地方,弄的越糟糕反而越高兴。父母来阻止,反而更加兴奋,加倍扔东西。
分析:孩子通过扔东西来判断他的力量和准头,判断哪些东西会扔坏,扔东西的结果,改变了家里整洁的环境,同时引起了父母的关注和阻止,这些都使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对世界产生了影响,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影响越大,孩子就越有成就感。
3、矛盾的亲子关系: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必将经过一个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他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唱反调。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独立和依赖之前来回游荡。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这一现象还会不断反复,孩子未来究竟能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父母的态度是这场拉锯战的关键因素。
案例:原本吃饭习惯很好的孩子,最近突然不吃饭了,妈妈越是让她吃,她就越不吃,还跳下饭桌玩去了。最后软硬兼施,孩子坐在妈妈怀里,终于吃完了。
分析:原本规定好并且互相遵守的吃饭习惯,孩子故意打破,从中获得了挑战父母的快乐,最后妈妈妥协,同意孩子坐在怀里吃饭,一方面使得孩子感到胜利,另一方面又满足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自我”的独立却未得到满足。
4、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则:当孩子开始区分世界和自己是不同的,孩子就会对世界是什么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已经超过了婴儿时期“认知世界”的阶段,而进入了“为什么”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化身“问题孩子”,每天会问出无数个“为什么”,这是孩子在学习各个事物背后的规律。
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会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他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这一阶段对孩子认识社会、培养孩子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孩子每天有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时间,最近,看完规定的动画片之后,孩子总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还要看小鹿斑比。平时总会为了这个问题争执一番,终于在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同意孩子多看一集小鹿斑比,但孩子听了,也不看小鹿斑比,却平静的玩别的了。
分析:孩子并不是真的要看小鹿斑比,她只是想了解“半小时动画时间”这个规则能不能打破。妈妈同意之后,她认识到这个规则妈妈有权修改。目的已经达到,当然也不需要再看小鹿斑比。
5、不懂得辨别与处理情绪:随着孩子逐渐成长,接触外界越多,各种“意外”情况越多,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多样。但情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善于具象思维的孩子难以理解抽象的东西。他们会对这些心理变化感到迷茫、害怕、抗拒,而由于年龄所限,只会通过哭闹这种单一渠道来宣泄。在成人看来,孩子的表现就像歇斯底里的无理取闹。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当无条件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和引导孩子认识各种不同的情绪,并教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案例:孩子提出“我要去游乐园玩”,但今天下雨,所以妈妈不能带孩子去玩,于是孩子大哭大闹,半小时都不能停歇,拼命要求去游乐园玩。
分析:2岁左右的孩子刚刚产生自我意识,但还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我”就是一切,“我”是万能的,所以一旦遭到挫折或者拒绝,就会产生失败感。孩子愤怒并不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是因为感到失败。但孩子本身不懂得分辨,更不懂得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哭闹的行为来宣泄。这一阶段对未来孩子的情绪管理有着关键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亲近程度。
2013-11-13
原则一: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入手,对孩子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言过其实。
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符合实际的赞赏虽然听上去比较悦耳,可是如果孩子禁不住这颗糖衣炮弹的攻击,他们会不进则退,影响正常心理的形成。
某初中的李冬明学习成绩平平,有一次他的数学得了满分,当他把成绩单交给爸爸时,爸爸激动地说:“儿子,这么难的题你都答对了,爸爸真的很佩服你。爸爸本想奖励你一个MP3,可是你其他科的成绩都很一般,而且英语还没及格呢,这个MP3就等你期末考试时考出好成绩再奖励你吧。”可是妈妈却捧着成绩单喜出望外地说:“明明,你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下次化学、物理也给妈妈考个满分啊!明明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到的。”同是对待儿子,夫妻的赞赏方式却不尽相同,其结果也毕将是不一样的。虽然多数孩子都乐于接受家长的表扬,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能辨别出家长对自己的赞赏是否符合实际,对于那些信口开河、不切实际的赞赏,孩子是不会认同的,相反他们会认为家长的赞赏水分太多,并产生消极情绪或抵触心理。
原则二:赞赏要适度,不能一味地表扬和赞赏
赞赏是孩子获得成功后家长给予他们的肯定和激励。一般说讲,赞赏是一件好事,然而对孩子一味地赞赏却未必是件好事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因为比赛或是考试失利就大哭大叫的呢?这说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差,赢得起却输不起,他们心理极其脆弱,一旦遇到矛盾难以解决,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不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赞赏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要学会在赞赏中批评,在批评中赞赏,使孩子既能尝到甜的滋味,也能吃到苦头。黄鑫是某中学二年级学生,他的能力很强,是班里的尖子生,而且还弹一手好琴。去年,在省里举办的青少年才艺大赛中,他获得了钢琴一等奖,同学们都称他为“钢琴王子”。回到家,黄鑫向父母汇报战果,父亲一脸严肃地说:“首先对你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是妈妈给你买的《贝多芬交响曲》作为奖励,不过你还要继续努力啊,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另外,你看看这次期中考成绩单,语文作文才得了一半分……学不好语文以后怎么去搞创作啊!”
与此同时,赞赏还应该依靠当时具体的环境和不同对象有选择地适度进行。对于孩子一向较好的方面,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鼓励,对于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家长只要给予一般的肯定就可以了,以免赞赏过频,滋长孩子的傲气。
原则三: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以我自居,无视孩子的感受,比如在学习上,他们给孩子制定繁重的学习任务,逼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他们就会披头盖脸地乱批一通。其实,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他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有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有特长而却不善于弹琴,有的孩子数学非常突出可语文却很差,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在孩子的弱势方面要经常性地鼓励,让他们在赞美声中由不喜欢某种事物到真正上喜欢它。张东利中考时,父母都希望他报高中,将来考大学,可他却在自愿栏里填上了一所职业中专,而且选择了烹饪专业,原来张东利从小就喜欢摆锅弄盆的,爸爸妈妈经常不在家吃饭,他就一个人做,而且还买了很多菜谱试着学。有趣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厨房里的掌勺大厨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他,而且张东利的手艺越来越精堪。虽然希望儿子能考大学,可是当张东利背着书包去职高报到时,爸爸妈妈还是很放心对他说:“自己的路自己走,孩子,我们相信你,将来你一定能在这一行上有出息的。”?
原则四:真心地对待孩子的对与错
无论孩子做对了事还是做错了事,无论家长对孩子的做好是赞同的还是批评的,双方都希望彼此能真心对待。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相反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知道自己的一片用心良苦。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家长只允许孩子做对事而不允许犯错误,如果发现孩子犯了一点点错误就会大发雷霆、恶语重伤,“看你那笨蛋样,什么时候才能让我放心啊!”、“如果不生你的话,我和你妈不知道省多少心呢?”、“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别给我叫妈”……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可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无形的。由于孩子处在青春期,叛逆心理极强,稍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就会一个月不与父母说话,甚至是离家出走。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赞赏时要以纯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感人的小故事或是切身经历让孩子心悦诚服,从而让他们获得鼓舞和力量,这就能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