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星雪莉确认死亡,灰色的网络暴力下无人生还?
的确是这样。在指责网络暴力的义愤填膺中,有一个普遍的疏漏,就是认为暴力施加者与忏悔者是同一人。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可能性。首先,舆论市场是一个“无声的螺旋”。人们会事先判断意见的方向,然后决定是否和如何发表意见。诽谤雪莉的声音消失了,也许那些人都沉默了。其次,悲剧的威慑力可能会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很多人在网络上诽谤他人,只是为了情绪宣泄,没有预见到造成的严重后果。
雪莉的严重抑郁与她所遭受的网络暴力有关。当然,悲剧的思想不能停止在“雪崩“与”雪花“的批评,这句话还只是发泄愤怒,没有触及更本质的问题。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文明和技术发展到现在,为什么我们“憎恨”的可能性变大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动用私刑的频率更大了?除了网络匿名让暴力语言发酵之外,还有一种内在的缘由吗?
相关纠纷的背后,是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网络交际行为被限制在同一层次。看来你每天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事实上,是你愿意听到同样的声音。从长远来看,人们越来越不容忍“异议”和“异己”的存在。
在极端思想的驱使下,个人更有可能超越道德控制,对发表异议的另一个“异端”诉诸暴力。言语暴力是一种平庸的邪恶,它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网络上的语言暴力,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是全社会那些匿名施暴者共同施行的。互联网技术提供了空间,匿名者可以在恶语相向的行为之后免于罪责声讨,而暴力团体集体排斥思考的行为,导致他们忽视了被害者悲伤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