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2?

为什么1+1=2... 为什么1+1=2 展开
 我来答
邵迎荷卫吉
2020-03-01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640万
展开全部
你是我第3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了
我第一次我是这样回答的
 歌德巴赫猜想”在中国被称为“1+1”。
这里的“1”是指“素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识了自然数,习惯把自然数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
  偶数”两类。奇数细分为:1、奇素数、奇合数三类,奇素数在奇数范围内简称为素数。
  如果:把奇素数表示为“p”;奇合数表示为“q”;偶数表示为“2n”。那么“歌德巴赫猜想”就是要
  证明:{p(2)+p(1)}={2n>=6}。
  奇合数q的素因子不包含3,2q-3^n是素数。
  素数c不在奇合数f的素因子中,在自然数中我们总可以找到2f-c^n为素数。
  推广:q是素因子中不含p(k),p(j)……的自然数,在自然数中我们总可以找到
  2q-[p(k)^n][p(j)^m]……=p(t),p(t)为素数,m,n>=0不同时为0。
  素数是素数幂积的映像,{p2-p1}={素数差}={素数幂积差}={2n}。
  {p1+p2}={2n>=6}”,可以利用(p-3)/2=d,(q-3)/2=e来证:
  {e
-d1}={
(
q-3
)/2
-
(
p1-3
)
/2
}={
[
(
q-3
)
-
(
p1-3
)
]
/2
}=
{
(
q
-
p1
)
/2
}={2n/2}={n},
  同理,{d2-d3}={
(
p2
-
p3
)
/2
}={2n/2}={n},
  {d2-d3}={e-d1},不取d3=d1。
  {d2+d1}={e+d3},
  {2d2+3+2d1+3}={2e+3+2d3+3}
,(e>=3)
  {q+p3}={2n},
  所以{p1+p2}={q+p3}={2n>=12}
  {3,5}+{3,5}={6,8,10}={6<=2n<12}
  {p1+p2}={2n>=12}+{6<=2n<12}={2n>=6}。
  所以“1+1”成立。

第二次
我是这样回答的
怎么总有人闲的蛋疼问这种问题!楼主!我告诉你。你实在没事做。去画画。或者写随笔。或着出去逛逛。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要老问这种问题了。真是NC

都被采纳了

你现在还问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我想上面两个答案能满足了
采纳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秋连枝从辛
2020-02-27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631万
展开全部
这个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的问题可以推论出以下两个命题,只要证明以下两个命题,即证明了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
”,
“4+9
”,
“3+15
”和“2+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
”和
“2+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戎曼凡申从
2020-03-02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699万
展开全部
做出确定1的分割:一切有理数b>1归入B类,一切有理数a<=0和正有理数a<1归入A类
我们有两个1,所以分割后将另一个的分割记作A'/B'
根据加法定义:满足a+a'<c<b+b'
(对任意a属于A,b属于B....)
的唯一实数c就是1+1
因此我们须证恒有
(a+a')^2
<
4

(b+b')^2>4
若a+a'
>
0
(小于则显然成立)
则a与a'至少一个为正,从而a^2a'^2
<
1
知aa'
<
1
从而
(a+a')^2
=
a^2
+a'^2+2aa'
<
1+1+2
=
4
同理可得
(b+b')^2
>
4
于是
a+a'<2<b+b'
这个唯一的数就是2
于是可知1+1=2
还有一种方法
证明:(1+1/k)^(k+1)是单调递减的数列,而显然它的极限也是e.假设存在l>0使得(1+1/l)^(l+1)<e(不可能相等,一个是有限的一个是无限的),则对任意k>l都有(1+1/k)^(k+1)<(1+1/l)^(l+1)则由极限的保续性可知(1+1/k)^(k+1)的极限<=(1+1/l)^(l+1)<e,这与(1+1/k)^(k+1)以e为极限矛盾,证毕!(至于为何递减你做比就知道了,前半部分你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证明)

皮亚诺公理,也称皮亚诺公设,是数学家皮亚诺(皮阿罗)提出的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系统。根据这五条公理可以建立起一阶算术系统,也称皮亚诺算术系统。
皮亚诺的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
①1是自然数;
②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
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
,a'
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③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
④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⑤任意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证明了它对自然数1是对的,又假定它对自然数n为真时,可以证明它对n'
也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真。(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设,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若将0也视作自然数,则公理中的1要换成0。
更正式的定义如下:
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为一满足下列条件的三元组(X,
x,
f):
X是一个**,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
x不在f的值域内.
f为一个单射.

并满足:
x∈A


a∈A,
则f(a)∈A
则A=X.
该公理与由皮阿罗公理引出的关于自然数**的基本假设:
1.N(自然数集)不是空集
2.N到N内存在a→a直接后继元素的一一映射
3.后继元素映射像的**是N的真子集
4.若P任意子集既含有非后继元素的元素,又有含有子集中每个元素的后继元素,则此子集与N重合.
能用来论证许多平时常见又不知其来源的定理!
例如:其中第四个假设即为应用极其广泛的归纳法第一原理(数学归纳法)的理论依据.
证明:
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即3
2的后继数是3
根据皮亚诺公理④
可得到1+1=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沈秀花禄黛
2020-03-04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29%
帮助的人:773万
展开全部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7
”,
“4+9
”,
“3+15
”和“2+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3
”和
“2+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2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偶数=素数+素数*素数或大偶数=素数+素数(注:组成大偶数的素数不可能是偶素数,只能是奇素数。因为在素数中只有一个偶素数,那就是2。)]。
其中“s
+
t
”问题是指: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还有种说法是:
1+1=2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这不是所谓的歌德巴赫猜想,
证明1+1=2要用到皮亚诺公理
【皮亚诺公理】

皮亚诺(Peano,1858—1932)系意大利数学家,他提出五条自然数的性质,通常把这五条性质叫做自然数的皮亚诺公理。

(1)“1”是自然数;

(2)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3)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c;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任意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证明了它对自然数1是对的,又假定它对自然数n为真时,可以证明它对n′也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真。
证明:
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既是3
2的后继数是3
根据皮亚诺公理(4)
可得:1+1=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罗山柳靳虹
2020-02-29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895万
展开全部
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才对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曾经写信给欧拉
信中提出一个猜想就是
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整数
可以表示成3个素数,也就是质数的和
欧拉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并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证明没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俩个素数的和
但欧拉不能证明
这个命题呗称作哥特巴赫猜想
简记作
1+1
上个世纪20年代
挪威数学家布朗BROWN用古老的筛选法证明了没一个充分打的偶数
是9个素数的积加9个素数的积
记做9+9
1958年
中国数学家王正元证明了2+3
1962年
潘承洞证明了1+5
同年
王正元和潘承洞和证了1+4
1966年5月
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自己证明了1+2
1973年发表了论文
《大素数表喂一个素数及不超过2个素数相乘之和》
得到世界公认
被世界称作
陈氏定理
它与哥德巴赫猜想只差一步
回答者:68450874
-
试用期
一级
10-29
12:13
具体故事不清楚,但是1+1=2有几种解释
一、哥德巴赫猜想: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俩个素数的和,如6=3+3,8=3+5,10=5+5=3+7等等。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大素数可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素数,另外一个是两个素数的乘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1+2.显然,哥德巴赫猜想的结论是1+1。所以
陈景润的结果距离哥德巴赫猜想仅一步之遥,也是最难的一步。
二、加法原理。可以证明2是1的唯一后继数。
通常加法假设如下:y+=y+1,(x+y)+=(x+)+y
由此可以证明1+1=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