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为什么会被慈禧赏识呢?
李莲英入宫五十二年,伺候慈禧四十多年,即使被提升为总管太监后,也时刻不离慈禧左右,深得慈禧的信任。作为一名太监,他被破格授予二品顶带,大清王朝独此一例。像他这样的奴才,几十年恩宠不衰,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我觉得跟李莲英的做人有很大关系,一是他懂得自己的身份,始终保持对慈禧的“敬”与“忠”;二是他为人宽和谦卑,让他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三是他的机智聪慧,常常能为慈禧排忧解难,讨得主人欢心;四是他知得失,懂进退。
一、李莲英的“忠”与“敬”
自古以来,像李莲英这样的奴才,对主人的忠诚和尊敬,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宫廷的利益关系太复杂,既要把握好原则,又要拿捏好度。同时与主人恰当的距离很重要,太近了容易亵渎“敬”,太远了显示不出“忠”。
李莲英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政治上不参与,显示出对慈禧的“忠”,生活上对慈禧体贴入微,处处维护慈禧的尊严,时刻突出对慈禧的“敬”。民间流言,说李莲英经常干预政治,卖官鬻爵,其实那都是毫无根据的事,也曾经有大臣弹劾过李莲英,但没有一件事有真凭实据。慈禧太后为此很生气,两次都把弹劾的官员降职罢职。
李莲英作为副使,陪同醇亲王视察北洋水师,是李莲英一生最荣耀的时刻。但这个巨大荣耀背后是有危机的,醇亲王之所以奏请李莲英作为副使,实际上是为打消慈禧太后的疑心病,让慈禧的心腹监督自己。副使虽然荣耀,但他的太监身份,很容易被人诟病。
李莲英很聪明,他首先拿掉自己的二品顶带,改换四品出行。整个巡视过程中,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太后派来伺候醇亲王的。所以他既不离醇亲王左右,同时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不是给醇亲王点烟袋,就是给醇亲王端茶倒水,即便晚上无人的时候,他也会忙着给醇亲王洗脚。
有官员来拜访李莲英,他一律闭门谢客,绝不接待,理由就是我仅仅是伺候王爷的奴才。如此一来,既完成了对醇亲王的“监视”,同时给了醇亲王极大的面子,又不给人太监干政的口实,还处处显示出对慈禧的“忠”和“敬”。回京复命时,慈禧对李莲英大加赞赏。
人在得势的时候,很容易忘乎所以,李莲英的前任安德海就是一个例子。李莲英的可贵,就在于他把对慈禧的忠和敬,一以贯之。
二、李莲英的宽和谦卑
李莲英的宽和谦卑绝不是装出来的,他当大总管后,始终扮演着一个家长的角色,对宫里的太监宫女们时时呵护。如果谁犯错误,他不是发威,而是尽量维护,因此他的威望很高。
李莲英巡视北洋水师回来后,正赶上他四十岁生日,慈禧太后赏了他几桌酒席,他没有忘乎所以,只邀请了少数几位同僚和“义子”,悄悄地把生日过了,谦卑得连小太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历史上,对主人恭敬有加,但对下跋扈嚣张的太监多如牛毛。在主人面前当奴才,在奴才面前装主子,似乎更符合太监们的正常心理,但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生存环境搞得很复杂,时刻让自己置于火山口。比如安德海、崔玉贵。
据满清遗留的太监和宫女们回忆,李莲英在他们面前,是那种不怒自威的大家长,不会有人对他背后放冷箭。正因为如此,李莲英这个大总管,很有点无为而治的样子,连慈禧都经常跟他讨论黄老学说。
三、李莲英的聪慧和善解人意,让慈禧离不开她
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慈禧给京城名角杨小楼赐了一个福字,但不小心把“示”旁多加了一点,成了“衣”旁。旁边一个小王子小声嘟囔了一句说出来了,声音虽小,还有被人听见了。这下尴尬了,杨小楼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不接是不敬,接了万一被人笑话还是自己的罪。慈禧也尴尬,赐出去了也没法要回,更不能承认自己写错了。
李莲英脑子转得快,他说:“老佛爷赐的福就是不一样,总是比别人多一点!”杨小楼立刻接话:“老佛爷这个福是万福,哪是我这样的小民敢承受的!”慈禧很高兴,顺水推舟收回来大白字,免去了被人讥笑的尴尬。
慈禧人前威武,但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她也有寂寥的时候。资料记载,慈禧最怕的就是一个人独处,这时候能陪伴他散心的就是李莲英。
一个人在最孤独的时候能想起来的那个人,无疑就是与他心灵最接近的那一个。所以,李莲英不光是慈禧身边使唤的奴才,还是最能熨帖她心灵的知己。
四、知得失,懂进退
李莲英的这个智慧之处超脱常人。他多次遭到大臣们弹劾,说他干预政治勒索钱财。勒索钱财李莲英没少干,干预政治纯属子虚乌有,李莲英很清楚他要什么,他能要什么。他很懂慈禧太后的心思,绝不可能干出干预朝政的事,尽管他有这个能力和条件。
最能体现他懂进退的一件事,是在慈禧死后。李莲英深知慈禧一死,他的恩宠就到头了,为了自保,他捧出几盒历年来攒下的稀世珍宝,献给隆裕太后,并说:“这是老佛爷历年赏赐给奴才的,但奴才深知这是皇家的东西,怎敢留存。所以一直替皇家收藏着,现在我把它交还给您,请求出宫养老!”
隆裕太后大为感动,此后她对李莲英非常照顾,李莲英死后,隆裕太后还对他有特旨抚恤。
这就是李莲英,如果抛开他被人鄙视的太监身份,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懂得自我约束,善解人意,有涵养,有生存大智慧的人,这样的人深受恩宠,不也理所当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