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当代年轻人比以往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差呢?
怎么划分“当代”和“以往”?姑且以80后为界限。我们找一找两代人不同的关键点在哪里。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成长需求理论,人的发展分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一层级,主要目标是吃饱穿暖,为生存而努力;第二层级,是为了获得安全感;第三层级,主要目标是自己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的需要;第四层级,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第五层级,是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需要。
不难看出,当人们处在第一层级时,目标单一,当进入第五层级时,需求更多。这一结论可能有很多偏颇,但恰恰印证了这两代人不同特点的本质。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人,论知识,信息不发达,知之甚少;论目标,不都是在求图存吗?而80、90、00以至于以后的人,面临的是信息化高度发达,接受的知识更多,思想更复杂;论生存,已经吃饱穿暖了;论目标,当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流量经济、粉丝经济、个性化经济蜂拥而至时。年轻的观念随之变化。只要有能力、有内容,不再是上班才能赚钱,种地才能吃饱。睡觉可以赚钱、吃饭可以赚钱,小猫小狗直播都可以赚钱。怎么赚这就是问题,目标多样化,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可以说,“当代”的年轻人比“以往”的年轻人压力大得多。
当代人只知道赚钱吗?一场疫情展示了年轻人,爱国、爱家、爱人民一点也不逊色于以往的年轻人。一些小姑娘、小伙子奋不顾身的片段,还是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
如果真要找出“不如”,也还真有,那就是存钱存物意识。当年的年轻人存钱存粮,以防饿肚子;现在的年轻人则不同,不需要存钱、不需要节省。这似乎也符合消费拉动经济的原理。
所以,以往的人对当代的人,一定要抱着历史的态度,包容的态度、支持的态度。而不能和自己比,比是比不过的。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上代人的期望,也是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