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一本好书

 我来答
老梁和你聊故事

2020-10-09 · 人如蝼蚁,我也要留下过往的痕迹
老梁和你聊故事
采纳数:6735 获赞数:7361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怎样才能写出一本好书?

只有三点:故事!故事!故事!

只有故事才是书的主旨,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哪怕你有再好的文笔也没有意义。

就好像一块烂月饼包装紫檀木的盒子有意义吗?

如果你非要说那个盒子有意义,那么人家去看散文去看现代诗,或者干脆去学哲学了。何必看你的东西?

虽然三个故事,但我认为还是有区别的。

故事一: 应该是偶然性。 没有偶然性的存在就没有故事。也正是一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造成故事的不可预知性和可期待性。这就要充分发挥想象了,所谓脑洞大开,不单考验的是作者的脑洞同是也考验读者的。

不要写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样话你这个外行人些出来认为是脑洞大开的东西,在老书虫和内行眼中就是幼儿园的咿呀学语。

非要涉及到一些专业的东西而自己又不懂怎么?可以去问度娘,找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将它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这样虽然写不出很高深的东西,但绝对是合情合理的。

还有一点偶然当中要存在必然,那么就要涉及到下一个故事。

故事二:逻辑性。没有逻辑性那就是一场疯狂的舞蹈,本以为会吸引全场姑娘的注意,却不小心变成众人眼里的白痴。

什么是逻辑性,简单来说就是A=B B=C A=C 这样的一些关联的逻辑关系的阐述。

那么在小说当中呢? 就要涉及到人物和事件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主角是个好人。 但突然你写他为了一个什么法宝或者利益去伤害无辜的人,那么这就出现了逻辑错误。这个错误导致你对人物设定出现偏差。或者让读者认为你笔下的主角就是一个打着好人旗号的无耻败类,那么你不如干脆就将他设定为反派,也许更成功一点。

还有一点在这里说一下。越贴近现实的东西越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恐怖小说中的黑暗。大家都有过相似的童年,在一个暗室或者黑夜当中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应该都体会过。所以说黑暗永远是恐怖小说的主旋律。

再比如,糖会给人美好的感觉,让人的幸福感增加。那么在一个人愉悦的时候会怎么样?吃甜点,形容她吃了蜜一样。那么在痛苦的时候呢?内心如同一杯苦咖啡。 我只是简单说一下,并非一定如此,这个还要看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将悲痛化为食量,那是上帝也没有办法的事。

故事三:连贯性。故事必须保持它的连贯性,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如果跟全文无法融合到一起,那么再好的桥段也要舍弃。

有些作者思维跳跃,突然想起一个好的桥段便毫不犹豫的用在书里面。自己写的时候就感觉很别扭,读起来就更觉得别扭。因为你打破了全书的连贯性。就等于是将读者从以前的代入感中生生的拉出来,然后还期望他们迅速的适应再度进入。

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不说写书的比看书的多起码比例不超过一百。你还能期望有人会有那种耐心等待从你的书中再度发掘出兴趣吗?恐怕没有。

所以遇到这样的桥段可以积攒起来,也许不适合你这本书却适合你的下一本书。或者只是适合你书的后半创作,但你将它提前了便显得突兀。

写作除了天分没有其他必然成功的技巧。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勤奋。

同样是那些中国字,也同样是相同的意思,有人写出来就精彩纷呈,有些人写得却干巴巴读起来味同嚼蜡。

能力除了天生都是后天锻炼所得。这就是拉马克的进化论。用进废退。(感谢落叶归根的纠正,不然我还以为用进废退是达尔文爷爷的。)

有人也许不服气,说我都已经写了多少多少字,怎么还能说我没有锻炼。

说的不客气一点,你那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工作,而并非创作。因为你码完字以后恐怕自己都没完整的读过一遍,句子有很多根本不通顺,或者前后语句颠倒混乱,读起来感觉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经历算创作吗?只能说你是在锻炼自己的打字能力。

自己的一点浅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关于开篇。

开篇通常都被人格外重视,因为前几章不单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跟读下去,也关系到编辑对你作品的印象。

很多人都容易在开篇当中急于描述整个世界的设定、架构和故事人物背景、优势等等等等,恨不得能将所有的一切都一股脑的塞给读者。

还有一种开篇,描写了大堆的景色,堆砌了无数的辞藻,生怕读者因为开篇认为自己小白,恨不得在每一个字都夹住文青的标签。

但越是这样读者却越不买单,很多评论都说开篇不之所云,开篇长篇累牍等等。

有人会说某某一些成功的大神的书有时候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开篇,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但人家是大神,人家的笔名就是订阅保证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还是仔细研究一下读者的习惯吧,弄一个好的精彩的吸引人的开篇,让自己的书成绩更好,难道这不好吗?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怎么才能写出一个好的开篇呢?开篇就如同一本书的一张脸。是否能在相亲的第一眼让人怦然心动就看这几页了。

当然要将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不过却不是浓妆艳抹让人看了就不知所云的辞藻。

也不是故弄玄虚生搬硬套的一些样板。那些装逼流上来就打神仙的脸,更是让人看了生厌。

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度。——适度。

什么都应该适度。

第一:适度的悬念是必须的。只有有悬念才能让人看下去。

第二:适度的简洁。 简单明快的节奏总是让人愉悦的。所以干嘛不在开篇当中给人这样的印象呢?

第三:适度的修饰。建议放在章节末尾。为什么呢?因为阅读习惯,不管多长的一章,开篇几个字总是最让人期待,希望上一章节的悬念能够得到答案。所以便迫不及待的读。如果你这个时候写点文艺的东西读者会很不耐烦的跳行,再跳,当发现没什么实质东西通篇都是这个,那就会骂大街说你灌水了。但你写在章节末就不同了,首先他的心愿已经满足,而新的悬念也许又勾起了他的兴趣,这时候看一点舒缓的文艺范,……不用再解释了吧。

当然这只是通常现象,总有一些人,你不管怎么写都不能如他的愿,其实他不过是发发牢骚刷一下存在感。那么你还理会他的看法干什么呢?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_
2024-03-17 广告
是的,你可以自己制作电子书,以下是简单的步骤:1. 安装工具:首先需要安装电子书制作工具,如Gitbook 和 Calibre,前者是一个Markdown格式电子书转PDF的工具,后者是用来转换电子书的格式。2. 准备素材:你需要准备包含M...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_提供
生活导师上官姐姐

2020-10-09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811万
展开全部
  (1) 当一个人着手写一部作品时,他已经找到主题以及至少部分的材料,因此这不过是一个以最适于说服人和取悦人的方式加以阐明和组织材料的问题。这部分工作,也包括风格,通常就是决定作品的成功和作者的声誉的那部分;这部分工作并不怎么会决定一本书是好是坏,毋宁是决定了它构思的好坏。
  (2)某人除非有正确的思想(exact Mind)和关于他的材料的完善知识,否则难以形成一个好的工作计划。另一方面,具备这两种品质的人就不大可能写出糟糕的作品,假如他尽它所要求的一切注意,专心致力于其中的话。凭着前者,他把他主题的所有部分加以考虑,凭着后者,他按照对它们最有利的次序且最适合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衬托、相互支持的次序来排列这些材料。
  (3)无疑,人们可以形成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案,就涉及到它特定的目的而言,这些都是好的方案:我们不再涉足这没完没了的细节问题,这里或多或少是我构思一部包含论证的作品时所愿意遵循的一般次序:我选择这一类型作为我的例子,是因为正是这种类型需要最多的诀窍(method)和最讲究各部分的比例(proportion)。
  (4)首先我会在开篇清楚地阐明我给自己定下的主题,仔细地界定我将用到的新的或模棱两可的观点和语词,不是按照数学家们编辞典的那种逐一枚举的形式,而是仿佛是随机应变,巧妙地把我的定义穿插在我的主题的陈述中。当某人开始写一本书时,他的意图是教给公众某些它所不知道的东西,而这要么就是通过晓以新的真理,要么就是通过纠正它所持有的某些错误的观念来达到的;在此情况下,作者首当其冲的义务就是阐明一般的看法(common sentiment),昭示其立足的基础,以及它被什么武器所保卫;这件工作一旦办妥,必然使读者产生对你有利的倾向,他马上就看到,(你是)一个采纳某个观点并非出于对支持反方的论证一无所知的有教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试图以迂回的策略在读者面前歪曲敌人的论证的正直和诚挚的人。
  (5)一开始,我会从这样的角度来提出我想加以证明的东西,即貌似赞同相反的看法,远甚于我对它的实际认同,留待我的推论的力量在随后去矫正我起先作出的必要的乃至超出必要的让步。这种巧妙的手法在博得读者的尊敬方面也是屡试不爽的。假如作者(一开始)摆出过多的证据,那么他(最后)只好被迫收回他出于天性的节制而作出的那些让步。
  (6)在考察某个问题时,人们通常会得到各种不同的证据;人们先是根除相反的看法,然后确立自己的看法。在这两种情形下,人们都是要么从事物本身之内,要么从它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获取论证。这些论据的选择,如何组织它们以及从什么角度展示它们,首先就可以看出你是不是一位明断审慎的作家和论辨的行家里手(skillful Dialectician)。一种细微的相似之处(analogy)贯穿人们就同一个主题所能提出的大部分见解,粗鄙的心灵(vulgar Mind)不能留意到一种隐秘的关联,但真正的天才总能心领神会。一旦某人握住这链条的一端,他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且惊讶不已地发现无数条看似截然不同的路,或看似以成千种方式彼此交叉着的路,竟成功地通过最可靠最短的路线把你领到你给自己定下的目的地。哲学家的书充斥着关于这方面的律令和准则(Laws and maxims),它们都是属于两种一般的方法。一种,是他们称为综合(synthesis)或合成的方法(method of composition),人们藉此从单一(simple)进展至复合(composite),以此教给他人他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另一种,他们称为分析(Analysis)或分解的方法(method of resolution),人们利用它来学习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譬如,当某人探究一个家族的谱系,他便往后追溯,经过一个又一个的亲属,一个又一个的祖先,直到家族的起源,那就是分析的做法。然后他拟出一张图表,把该家族的第一人放在表的最上方,从此人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的这位;那便是综合。这些方法包含着数量颇为可观的一系列规则,一个心胸豁达、思想健全的人(a capacious and exact Mind)不假思索地就可以照章办事。戏剧跟书的情况是一样的:你不能草草开头,直到最后一刻,你都必须不断地保持着上升;不是凭借风格的提升,因为风格应该总是保持一致;而是凭借增加内容的丰富性(plentitude of matter)和论证的力量。在活泼而有生气的点题段落后,稍稍放慢节奏就会令读者备觉嫌恶且乏味;你若要把他拉出这种昏昏欲睡的状态,那真是难于登天了,而且他在这种怠惰的状态中经常会忽视无数好东西,直到它们重新引起他本该有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我希望总是以最弱的那些证据来开始我的讨论。对于某些事物而言最确凿的论证来自主题本身的内部;这些便是自然科学(Physics)的问题。譬如,关于植物的本性的知识,产出它们的土壤,供给它们养分的流体以及它们特有的属性的知识或许对我们有所助益;但它们的机理和根源永远不会为人所熟知,除非你考察它们自身,除非你考虑它们整个内部结构,纤维、小瓣、导管、树皮、木髓、叶子、花朵、果实、根茎,总之,构成它们的一切部分。在精神(moral)的探究中,与之相比,我会以考察我们所知的人类心灵的一丁点知识开始,对这一丁点从心灵本身得来的知识分别加以考虑,我会犹豫不决地从这里获取些许晦暗不明的试探性的知识片断,但不久就抛弃这黑暗的迷团,我会急于根据人的关系来考察他,从这考察中我将获得大量明晰的真理,这些真理不久就会驱散我起初的论证的不确定性,而它们自身只会通过对照显得愈加一目了然。
  (7)艺术不仅在于善于选择你的证据并按合宜的秩序加以安排:还在于从恰当的角度来布置它们。某些简明(simple)而可靠的论证的力量在于它们极其素朴(simplicity),稍有一点装饰就会使它们变弱;另一些则更为复杂,更薄弱或不那么自明,需要形象(images)和比较(comparisons)的帮助:其中某些只是借助词藻和修辞(flowers and figures[of speech])来获致一种精确的风格。艺术必须运用于每一处,但恰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必须格外地使其隐而不露。读者若注意到这点,它就提醒他要加以留神。他还必须权衡自己的论据有多大的价值,以便在提出它们时不带有与之不相称的过分的自信。切记要先介绍那些你依赖最少的东西:但它们也许太过薄弱,以致以之开始会招来危险,除非他玩个花招,宣称它们之所以出现在那里,只是为了给更可靠的论证提前做好准备。
  (8)作品的结尾部分可以用来消除异议,援引例证:但在这两种情形下都必须避免一些错误。
  (9)对于那些异议,你应该违心地以善意加以考虑,并且对它们作尽可能的可靠的表述;大多数作者在这方面采取了世上最糟糕的策略:他们只赋予对手与他们感觉到自己拥有的说服力相当的说服力;他们根据自己对异议的回答来评判这些异议,相信当他们扫清了这些不堪一击的障碍,他们已经缔造了奇迹。但是不久他们将不得不和那些对他们不那么挂心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争论经常以证明某个作者的无知和不怀好意而告终。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得坦率从事:当你让对手说话的时候,就要给予他们与自己所拥有的相当的周到考虑,站在他们的立场,设想他们所持的观点,毫不留情地驳斥自己;如果这个解答被证明不值得这些困难,跟一名误导别人、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毫无诚意的作家的那些花招相比,它还是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10)在举例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什么,纯粹是为了举例而举例乃是学究的行当:看到那么多书和几乎一切的交谈中,人们援引一些特定的事实来证实某些人尽皆知的主张,真让我觉得好笑。那不过是学童的诡辩(sophism),一位明断审慎的作家不能如此自贬身价。怎么!因为每天都有两三个疯子在伦敦自相残杀,英国人就不怕死了?那样的话,人们就必须允许每天都有我不知道多少的关于同一主题的相互矛盾的说法。
  (11)举例的时候,你必须再三斟酌;否则那就是无益的博学。我们且假设我想证明一般说来,女人的优点和男人的一样巨大,或者更大。如果我举出塞米勒蜜斯(Semiramis),有人就会举出亚历山大加以反驳,提出犹滴(Judith),就会有人以斯凯沃拉(Scaevola)还击,提到卢克蕾佳(Lucretia)有乌提卡的加图(Cato Utican),以阿那克里翁(Anacreon)对抗萨福,从一个例子到另一个例子,这样下去伟大男人的名单不久就会超过女人的名单。但是如果我们在每边中治理国家、领导军队、从事笔耕的人的数目和在这些不同的职位上卓越超群的人的数目之间确立一个比例,则显然,相对数量较大的一边确实会拔得头筹。
  (12)当我说异议和例子可以归到最后部分,我并没有打算把这做法定为一条普遍的规则。相反,这种做法,我希望你仿效它只是对于某类问题,你一旦打断其思路,就会使读者晕头转向,分散他对主要对象的注意力。如果你的主题包含这种多样性,你这样做就很好:把这统统分散到作品的相应部分,在每个论题下用尽与此相关的和你打算使用的材料。但用这种方法来使一本书变得无趣且冗长却是危险的。一名谨慎的作家把每样东西都结合起来,只是在斟酌各方面的损益后才决定其作品的形式。
  (13)作品的最后部分也可以用来作对比:尤其是如果这个问题是以另一些东西取代某些假设或体系,至于作者是否想方设法以不利的视角来揭示旧体系,以便让自己的体系闪亮耀眼,并非问题所在。我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我想我只是说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14)你必须知道如何收尾,这是重中之重。如今,你会发现所有的书都长篇累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我发现其中有不少是过短了,但正是它们的结尾在我看来太拖拉。古代的剧作家经常奴隶般地屈从于他们加在自己身上的某些我所不知的糟糕规则,从而削弱了结局。去掉泰伦提乌斯(Terence)大部分戏剧的最后两三场戏,其高潮会生动得多,结尾会更加讨人喜欢。不少当代的书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结束语(Peroration)是雄辩家的发明;如果你已经按照作品的要求说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微光里的尘埃

2020-10-09 · TA获得超过666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55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311万
展开全部
1 写书对能力的要求未必像想象中那么高,更关键得靠长时间的毅力。
我记得看过一篇古文,叫《为学一首示子侄》。

其中讲了个故事,四川有两位和尚,一位贫穷一位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去,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我们在招募潜在作者时,不少作者都会说能力不够而拒绝写书,诚然,写书的前提是对这方面的能力要有所了解,否则会误人子弟,但绝非要到成为大牛级别才能写。

一般来说,如果要写案例类书,作者需要有大致2年的相关经验,写经验类书,需要有4年左右相关经验。虽然经验是多多益善,但即使感觉经验能力不够,可以通过努力勤奋来弥补。

很多作者再开始准备目录和样章时感觉太难了,就中途放弃了。出书开始容易结束难,这话怎么讲:给我们选题大纲和样章后,一般都能开始写,但很多作者(至少7成)写着写着,或者因为工作太忙,或者因为感觉无法把握内容,或者干脆热度过后不想写了,就半途而废了。所以如果大家确实想出书,而且得做好之后至少6个月内吃苦的准备,然后再开始写,否则会耽误自己和编辑的时间。

2 如何准备选题
在写作前需要列大纲,也就是书的目录,通过这个步骤,可以大致规划下书的内容。这里给出些不同种类书大纲的列法。

1 案例类书,比如讲python机器学习,那么可以在前几章讲概念和一些准备知识,后面一章一个案例,然后每章按案例展开。像这类案例书,着重的是对案例的讲述,比较适合新手作者。

2 系列地讲述某个方面的知识,比如讲述spring cloud,或高并发网站架构。

在这类书的大纲里,每个章节讲述的这系列中某个方面的知识,比如像spring cloud,其中分ribbon,hystrix等,那么每个章节就可以讲具体的一个组件,然后在每章里,用2级或3级目录再细化地讲述该组件的知识点。

3 前瞻性书,比如当市面上还没有机器学习类经典书时,某位大神来一本,这类书就没什么条条框框了,一般就按大神的思路来写。

在计划写书后,一定得列出本书的选题,这样就能看出这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了,写书前,最好在这个领域的每个方面都积累些知识,比如收集些案例,或者至少知道这部分的知识点该从哪里获取。

3 找好的图书策划公司

我们的作用有些像找工作时的猎头,第一知道出版的渠道比较多,第二往往知道新手作者写书的坑,所以会有针对性的帮助。毕竟新手作者在入门时,可能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位能指导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就很大了。

如果直接去找出版社的编辑,中间就少了个渠道,但出版社的编辑一般直接让作者填选题单,其中要包括大纲,本书特色等内容,这时如果是新手作者,要列出符合要求的选题单和大纲,那可能就有些难度的。

4 写书就得写畅销书,别敷衍
我见过不少作者,他们一旦打定主意开始写书了,就真的是全力以赴,往畅销书的方向努力了。

一本书是否畅销,得靠推广等手段,得看市场,甚至得凭运气,但有一点很重要,内容得给力,如果是敷衍读者,那么读者一定不会买。

5 写畅销书的注意要点
其实写畅销书不容易,这里是给出一些作者的经验体会,更关键的还得靠作者自己不断摸索,但这些作者的体会一定能帮助到大家。

1 别大段地引用概念性文字,一般来说,如果1页内纯粹是文字,没图,没表格,没代码,这本书可能就很枯燥。如果大家要写畅销书,一定得结合图表代码来讲。

2 案例可以借鉴别人的,但一定得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改写,别就运行通了就直接用。

这里姑且不说版权问题,如果某段代码作者自己仅仅是运行通过,而不是自己理解,那么一定无法写清楚描述,这类书一定无法吸引到读者。

3 任何叙述性文字,文学功底未必好,但得保证无病句错别字,更重要的是,得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读者群能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用心,肯不肯写好是态度问题,而能不能写好是能力问题,只有态度好了,才能静下心来组织文字,从而让你的书能吸引读者。

4 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组织章节内容,比如要写spring cloud的书,其中要讲ribbon负载均衡,在这一章里,我可以先讲大致概念,再列ribbon的要点,比如负载均衡的策略,如何实施,以及如何同eureka整合,这就是一些二级目录,(比如1.1和1.2这些就算2级目录),在每个3二级目录里,再用3级目录来细化内容,比如在讲负载均衡策略时,可以用类似1.1.1之类的三级目录来讲述各类负载均衡的算法实现。

组织好之后,在每个三级目录里(也就是每个知识点),选用一定量的代码案例来演示,代码之后再用文字说明,这就是一般的写书思路。

6 新手作者可以通过写案例书练手
这里首先得说明,出版社对新手的要求不会降低,毕竟如果人家出了本质量不好的书,作者最多是少拿钱,出版社是亏钱了。这就导致新手作者在第一个选题和写第一本书时,会有些难度。

但之前就讲过,写书靠能力不假,更得靠毅力。对于新手作者来说,只要肯写,那么第一本书可以用案例书来练手。

这种书为什么适合新手作者?因为有案例,所以文字叙述量会少些,而且读者往往关注案例,对于案例说明文字,只要别太差就行。

这类书的策划和写作方式一般是:

1 找个用得比较多的技术,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机器学习,然后选个实施语言,比如python。

2 从各处找15个案例,请注意这里的案例是综合性案例,一个案例得包含10个左右的文件,能独立地实现一个功能,比如能实现分词统计等。这些案例一定别有版权问题,比如可以通过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改编。

3 往往案例准备全了,书就完成大半工作了,然后就对着案例写说明文字,最好是录个视频,告诉读者这个案例该如何搭建,如何运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李谈心
2020-10-09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如何解决,且听下回分解
小李谈心
采纳数:2473 获赞数:1186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一期,我们正式进入到写书评的实操环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书评也并不是你读完一本书,马上就能写的,在动笔之前,你需要做一些功课。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
01
扩充知识储备
我们之前说了,书评,并不是对一本书进行概括介绍,而是要对书的内容进行客观的评论,并有见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说出来的话才能有理有据,一针见血,不然只能空洞苍白地表达一些感慨。
当然,这个准备过程重在平时积累,而不是在写一篇书评前临时抱佛脚能完成的。
但问题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传播平台多而广,每个领域的知识细分又很庞杂,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我的建议是,可以分三步阅读法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在进入一个陌生体系时,要从读“正统”文献或作品开始。
什么是“正统”呢?就是被行业主流认可的作品。比如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大学里的教科书,公开课,推荐读物等等,这些在网上都很容易查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统”知识不一定正确,前人的许多观点如今都有被推翻,质疑,或修正的,然而“正统”依旧提供了一条基准线,只有了解了基准线,我们才能明白后续的发展。
其次是读权威的综述文章。
所谓综述文章,基本上会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都概括了。
比如像比较著名的《科学》、《自然》、《福布斯》这些专业类杂志,还有文学评论界的《巴黎评论》,这些文章的优势是它们并非像科研论文那样深奥难懂,但又比入门读物要更专业,足够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如果你还想在某个领域深入下去,可以读一些有趣的专著。
学术专著讨论的范围就比较窄了。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要想从各个领域中脱颖而出,观点除了鲜明,还要有新意。至于是否正确,就要靠读者的判断了,因此学好“正统”知识,打好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写书评或自我成长来说,哲学、心理学、国学、文学理论、社会学、历史、传记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涉猎,你看得范围越广,读得越杂,视野和角度就会越宽泛。

02
速读与精读
读是写的前提,然而写书评光读一遍书是不够的,有些书评人在写作前会将一本书读上个五六遍。以我自己的经验,最少也要读三遍。
第一遍是快速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速读。
这里说的速读并不是指快速浏览一遍就行了,还是要记得做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划线,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就行。
哪些地方需要做笔记呢?比如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内容观点、转折递进、写作技巧等等,尤其是那些触动到你的地方,都需要将它们一一记下,这样在你后面的阅读过程中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遍带着问题和目的开始阅读。
读完一遍之后,你已经大致了解了书中内容,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有哪些让你疑惑不解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如果是文学作品,可以问问人物行动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令他发生了改变或作出这样的决定,哪些是关键的转折点,作者运动了什么样的技巧。
对于非虚构类作品,则可以想一想作者的观点,他论述前后的逻辑是否正确,怎么得出的结论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