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 我来答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2020-10-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330万
展开全部
中西方饮食文化大不相同。首先,烹饪手法不同,西方多以煎烤肉类,生拌瓜果蔬菜为主。而中国煎炒炖煮,炝溜红烧,油炸凉拌等等方式多种多样。其二,调味的基料不同,西方大多以牛奶,奶酪等作为基本佐料。中国则以酱油,陈醋为基料,可以说口味是一点也不相同的。西方人爱吃肉,甜点及生冷的东西,饮食比较简单。中国人爱吃东西就多多了,酸甜苦辣,麻辣鲜香口味丰富,尤其喜欢淀粉类食物,同时也喜欢吃热的食物。其三,饮食礼仪不同,西方人使用刀叉,高脚酒杯。饭前饮用苏打水,柠檬水,饭后甜点。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勺,饭前爱喝汤,饭后爱喝茶。餐前的仪式中西方都是有的,很多西方人就餐前会先感恩上帝赐予的食物。而中国很多地方的习俗也是就餐前装上食物孝敬先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慢慢互相渗透,提高。相信以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
张恩师

2020-10-25 · TA获得超过942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9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932万
展开全部
中西方烹饪方法的对比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度艺术性
  与西方的烹调文化相比中国的烹饪文化是高度艺术化的,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具有一种随意性,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即使字面上相同的要素(如麻辣)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分别,潘守永先生在文章《三峡饮食诸题》中提到:“麻、辣”也有分水岭……..香港的川菜几乎完全“本地化”,不但不麻,而且不辣……..这是饮食文化的适应性……….北京的川菜馆多是鸳鸯火锅,辣与不辣平分秋色………但在武汉,人们肯定不承认“辣”是川味特色,那里只有“麻”是被认定为川味的。但到了宜昌,待亲自品尝了又麻又辣的滋味后,对武汉所闻不攻自破………从宜昌上溯三峡,饮食上似有一个“麻”的增长过程。反之,从重庆下三峡则有一个“麻”的递减过程。在“辣”的问题上,像我这样的外来者一直认为,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共同的,但三峡人认为他们与湖北中部和四川盆地一带在“辣”上也不同,而且很较真。他们认为可以很容易分别出不同来,如“干辣”、“湿辣”和“麻辣”之类。
  显然离开了随意性,烹饪就无法适应中国广阔的地理疆域所造成的差异性,就没有中国烹饪的变化多端,就会失去中国烹饪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烹饪方法的对比之二:西方高度理性的饮食文化
  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汉堡包与匹萨饼甚至可以在全球连锁店保持一致的口味。虽然这些食物的制作比中餐简单得多,但是,为了达到统一口味的目的,西方人仍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麦当劳的薯条为例;为了获得炸薯条的最佳状态,开始时实验人员专心研究薯条湿度与时间,发现火候与马铃薯在店内存放时间有关,进而发现马铃薯需要在店内存放3星期的规律。在这之后,他们发现加工方法对薯条品质有更大的影响。于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通过一年的研究做了无数次试验,最终发现,冷薯条倒入325华氏度热锅里,油温会急剧下降,不管油温下降到多少,当油温回升到高于薯条温度华氏3度时就是薯条的最佳状态,根据这个原理他们设计了自动炸薯条机来保证薯条的统一口味。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标准化饮食的追求
  中西方烹饪方法的对比之三:中西烹饪方法的差别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于这样的烹饪特点,为了使各种食物及配料充分作用,反映在炊具设计上就是各种要尽可能让各种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充分混合,中式厨房中的炒锅和马勺就显得十分具有代表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若依学长

2020-10-25 · TA获得超过966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513万
展开全部
在中华古代哲学、人文伦理中,无论是孔子、孟子的儒家,还是老子、庄子的道家,都追求生命的安乐与享受,因此被称为“生命的哲学”。这一思想,尤对中华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则说“食、色,性也”,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人类的本性使然。

熟悉中西饮食文化的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对中华饮食的评价是:中国饮食文化是一朵奇葩,它将色、香、味、形、滋(食品的质地口感)、养(饮食养生与健康)六者浑然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之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精制,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食养、食补、食调同功同源,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孙先生还认为:“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一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最引国人和世界瞩目的,乃是中国烹调文化与饮食文化。这一文化的多姿多彩、魔幻般的烹调魅力、美妙的风味特色,以及饮与食中所蕴涵的文化哲学价值,人文伦理引发了世界诸多学者的关注。

川菜大师评审席宴品质

食,即人之食欲,是为了生命的生存与生长;色,即男女性欲,是为了生命的繁衍与延续;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从人类进化依始,中国人的食,从数万年前北京猿人采食草木花果充饥果腹,到捕获野生动物,生吞活剥,茹毛饮血;从“火上燔肉”到“石上燔榖”,从明火烧烤烘熏,到蒸煮烧炖、煎炒炸烙;经历石烹、陶烹、铜烹、铁烹,到现今的电气烹饪之不用明火的时代;从用天然咸、甜、酸、辛、苦之五味调和,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中华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同样与时俱进,不断进化、拓展与丰富。中国人的食早在两三千年前,在‘民以食为天’哲理中,就已从原始、单调的物理烹饪进化到了‘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追求风味与滋味的变化多端的化学烹调时代。

反观西方烹调与西人之饮食,虽然社会现代、经济发达、人性文明,但迄今为止西方饮食大多还停留在原始认知和物理烹饪的阶段,反观西方烹调与西人之饮食,,其烹调方式多以古老烧烤、煎炸、烘焙,生吃为主;常用调味,也不过是盐糖醋外加胡椒、酸辣酱、番茄酱和红酒、奶酪。对动物、植物食材的认知更为浅薄,鸡鱼牛肉打主力,面包土豆管一生,故而对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惊讶不已。殊不知数千年前,从神农尝百草伊始,中国人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就有了丰富的认知。两千多年前,就在食材中先后提出了山八珍、水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概念。烹调技艺更是有单一几样发展到于今几十种,调味也从“咸甜酸辛苦”发展到百菜百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幽谷梅朵ba
2020-12-26 · 超过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中西方饮食烹饪中,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