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什么的方针?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又好又快”的方针。
2006年,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态势十分明显。10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
从一度强调加速发展,到提出“又快又好”发展,再进一步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不是一个顺序的简单变化,“这个重要调整,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反映了党中央对发展规律的把握和推动科学发展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此后,“又好又快”就一直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明确目标,成为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最响亮的回答。
方针内容
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 “又好又快发展”;把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改提为“经济发展方式”,由强调发展的速度到注重发展的效益和增长的质量,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
发展速度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得以持续的速度。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新闻网-科学发展观:敲响振聋发聩的警钟
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10月11日,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扎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
从一度强调加速发展,到提出“又快又好”发展,再进一步调整为“又好又快”,这不是一个顺序的简单变化,而是强调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反映了党中央对发展规律的把握和推动科学发展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此后,“又好又快”就一直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明确目标,成为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最响亮的回答。
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直把“又快又好”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方针。在这一发展指向中,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十一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四位。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但我们走的基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代价,“有水皆污”“逢雨必酸”“企业偷排废水”等环境问题,在我国不少地区已集中出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新闻网--科学发展观:敲响振聋发聩的警钟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新闻网--“又好又快”诠释十年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