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带着仇恨生活的人,后来都咋样了?
心理学上认为愤怒是一种高度觉醒的感情。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益时,个人会产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强烈愿望,从而导致愤怒。愤怒不等于怨恨。怨恨比愤怒的觉醒度低一些,但更持久的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仇恨感。但是,如果内心长期充满怨恨,一个人会更加关注负面信息,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个人的心情。另外,处于怨恨中的人身体分泌压力荷尔蒙,影响个人消化、内分泌系统等,长期容易引起植物神经障碍等生理疾病。
据心理学家的调查,老鼠实验证实,长期陷入负面情绪的人比长期处于良好情绪的人更容易生病,生病后也更难恢复。因此,当你怨恨某人时,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不必总是让自己处于“怨恨”的感情状态。不需要从中努力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接受首先,你必须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怨恨往往来自对某人所做的事情的强烈不满或各种事情的重叠。但是你要意识到这些事情真的发生了。要意识到,无论多么生气,多么抵触,都不能改变过去的事实。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你对这个人或这些东西的怨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真的,你能控制的是现在和未来。知道这个人不好,以后不跟他接触,再也不被他骗了就够了。接受已经发生的过去和无法改变的事实,调整现在的感情和心态,努力防止未来发生类似的坏事。约翰肯尼迪)这就足够了。接受是放下怨恨的第一步。放下这种怨恨,即放弃对自己的折磨,放下情绪带来的第二个伤害。白熊实验不必忘记怨恨,故意强迫对方原谅。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实验者告诉学生不要想白熊。但是实验者提出这个要求,学生们反而会想起白熊的样子、白熊的颜色等。
心里充满怨恨,不能轻易原谅别人是危险的人格这表明,当我们故意不想要某些东西时,这件事反而更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约翰肯尼迪,思想)同样的道理,当你强迫自己一定要原谅那个人的时候,反而这种怨恨在你的脑子里打转,反复折磨你。不如不要想这件事。其实你不一定要原谅这个人,但你可以不考虑让你产生这种怨恨的过去。当你不去,总是这样想的时候,其实你可以逐渐放下这种感情。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转移注意力,看电视,散步,和朋友出去运动,专心做现在的事情等,努力集中精力做别的事情,自然无暇顾及这种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