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眘是什么时候被立为太子的?
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灭北宋当时北宋皇室男子中,除了太上皇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在外募兵勤王、得以逃脱被俘命运之外,其他人基本被一网打尽。而康王逃脱后,辗转来到应天府(河南商丘),并在南京(商丘)文武官员大力支持下,于应天府(商丘)登基,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赵构重建的宋朝即“南宋”,他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宋高宗的贤妃潘氏为他诞育了他的长子,高宗赐其名为“赵旉”。九月,赵旉刚满百日,宋高宗便迫不及待地将他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以苗傅、刘正彦为首的武将在杭州发动兵变,杀死殿前司指挥使王渊,并逼迫宋高宗将康履等心腹宦官交出杀死。此后,苗刘二人控制了杭州城内局势,胁迫宋高宗退位,禅位给两岁的皇子赵旉,宋高宗名义上被尊为“睿圣仁孝皇帝”,其实是软禁在显忠寺。这就是“苗刘兵变”。
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初一,在宰相张浚、吕颐浩,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的大举出兵讨伐下,苗傅、刘正彦被迫恢复了宋高宗的皇位,之后逃离了杭州。刘正彦在浦城被韩世忠擒获。苗傅弃军改姓逃到建阳后还是被韩世忠俘获,“苗刘之乱”被平息。
宋高宗重新登基后,为防止再有如同“苗刘之乱”的事情发生,在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册立唯一的儿子赵旉为皇太子,以稳定人心和国本。但赵旉年纪尚幼,在“苗刘兵变”中又受到极大惊吓,因此身体状态很差,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因为宫中侍女的疏忽,熟睡中的皇太子赵旉被打翻的金盆猛然惊醒,被巨响惊吓醒来后的赵旉大哭不止,随之身体抽搐、手足冰凉,突发惊厥之症,当天就不治夭折了。
宋高宗只有赵旉这一个独子,而他当年在扬州时因躲避金军的追杀,仓皇转移时不慎丧失了生育能力,赵旉夭折后,宋高宗再也不会有亲生儿子了。也就是说,如果宋高宗将来驾崩,南宋帝系有绝嗣的危险。
为了延续帝系传承、同时也是为了凝聚天下人心、已经不再可能有亲生儿子的宋高宗作出了收养太祖后裔为嗣子的决定(宋高宗是宋太宗的后裔),公开宣布将来会把天下还给太祖一脉。宋高宗这么做,一来避开了势力过于庞大的太宗后裔,以免自己的皇权将来受威胁,二来选择了和平民差不多的太祖远支后裔,能够让嗣子因为自己的圣恩而感恩戴德、衷心孝敬,能够便于控制。
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从宋太祖后裔中挑选了太祖七世孙赵伯玖入宫,作为养子,由当时还是才人的吴皇后抚养,改名为赵璩。绍兴六年(1136年),宋高宗再从宋太祖后裔中挑选了太祖的七世孙赵伯琮作第二个养子,交给张贤妃抚养,改名赵瑷。宋高宗的意思是仔细观察这两个养子,以后择其中品行优秀者立为皇嗣。
赵瑷,是宋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但赵瑷的祖父赵令譮、父亲赵子偁都是平民,在皇家族谱内的名字不过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没什么特别的待遇。(二十六年后,赵瑷改名赵眘、承袭了帝位,赵令譮和赵子偁父子才分别被追封为庆国公、秀王)。
赵瑷入宫后原本由张贤妃抚养。但张贤妃不久后就去世了,于是赵瑷被交给吴皇后抚养,吴皇后虽然先抚育了高宗另一养子赵璩,但对两个养子并没有因先来后到而亲疏有别,一视同仁加以抚育。
年幼的赵瑷自从进宫后,恭俭勤敏、恪尽孝道,对宋高宗和吴皇后恭敬有加,对名义上的兄弟赵璩友爱忠悌,和睦相处。经过长期的考察,宋高宗逐渐对赵瑷青睐有加,倾向于立其为皇嗣。
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十六岁的赵瑷被宋高宗晋封为普安郡王。得知养子封王后,吴皇后很是高兴地对高宗说:“普安,天日之表也。”因为皇后的话,宋高宗更加坚定了立赵瑷为皇太子的意愿。
绍兴十五年(1145年),高宗另一个养子赵璩被封为恩平郡王,但被安排出宫居住。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宋高宗“加恩”赵璩,允许他可以自称“皇侄”。从此,普安郡王赵瑷成为高宗唯一的养子、及皇储人选。
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赵瑗在三十三岁的时候,正式被授予“皇子”身份,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诏告太天下,以皇子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六月,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名,举行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给养子、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荣养。赵昚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继位这一年,他三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