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为何一即位就立即为岳飞冤狱平反呢?
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年底被害之后,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顶着“谋反”、“叛逆”的罪名。南宋朝廷凭着与金达成的"绍兴和议"——每年向金进贡25万两金银,绢25万匹,双方东以淮河、西到大散关为界,偏安了二十年,赵构可能以为还可以养养花鸟,练练书法,跟娘娘们"嘿嘿嘿"啥的,把歌舞升平的滋润日子继续过下去。
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议,发动侵宋战争,南宋政府不得不组织抵抗。战争爆发前后,主战势力再次抬头,纷纷上书谴责秦桧(此时秦桧已死六年)。如太学生程宏图上书说:“今者,要当正秦桧之罪,而籍其家财,雪赵鼎、岳飞之罪,而复其官禄。”殿中侍御史杜莘老也上奏,希望宋高宗赵构“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
而一直以来,赵构的日子也没有外人想象得舒服。和议成了,但外邦丝毫不给面子,就连金朝的一个使臣,见了赵构都跟见孙子似的,心情不好就把大宋文武百官骂一遍,指着皇上骂娘娘,语言之恶毒令人发指,可以说外交尊严尽失。
皇权内部,估计对赵构也颇有怨言。和议谈成后,金国送回人质,其中包括韦太后。韦太后回到故国,在万分感慨之余,她还特别关切地问了一句:“为何不见大小眼将军?”(据说岳飞两眼一大一小)当听说“岳飞死狱矣”时,她愤怒至极,怒斥高宗,表示要出家。高宗苦苦哀求,才做罢。
心里不舒服,外有金国入侵,内有抗战派压力,赵构怎么也得表示下姿态。天下名义上是他的,但也不能不照顾抬轿子的情绪。
在军事压力和主战舆论高涨的形势下,赵构不得不做出姿态,在这一年十月二十八日下诏,宣布对被羁管于岭南和福建等地的岳飞、张宪家属“放令逐便”。岳飞的“帽子”虽然尚未摘掉,但岳飞的家属子女已经获得自由。这个动作就为后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埋下了伏笔。
众人公认孝宗赵昚是南宋最靠谱的一个皇帝,就是励精图治,挺直了腰杆,想有所作为。赵眘当皇帝后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抵御金国入侵。要做好这件事,首要的就是要聚拢人心,鼓舞斗志。比较好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借力。
既然岳飞是公认的抗金代表人物,把这个人物抬出来,表明朝廷的态度,将会给予主战派及社会人心极大的鼓舞。于是,赵眘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名将岳飞冤狱平反,追复其原官,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
与此一动作紧密相接,赵昚还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他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所以这个平反主要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为抗金、收复北方失地的大政方针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