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招聘,大家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一朋友开了家猎头公司,我们在帮他规划公司业务发展及人员培训的时候,梳理了猎头找候选人的发展路径,归纳起来发现这块和我们日常招聘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一点点帮助。
在文章中,我们把找人阶段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运气+苦力、知识+苦力、知识+人脉、认知+人脉。划分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先对工作进行分层,然后对自己目前情况进行“定位”,最后根据不同阶段情况采用不同的找人方法。本文中提及的阶段划分更侧重于找人方面,并未涉及招聘岗位职业发展的其他方面。
第一阶段:运气 + 苦力,较为被动
该阶段的工作场景经常是这样的:收到用人部门的招聘需求,使用公司现有或者整合网络搜索的一些岗位信息形成JD,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然后开始漫长的简历筛选工作,简历范围更多限于本行业公司。与候选人沟通更多是约面试时间,询问一些人力相关问题。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招聘生涯的早期,岗位少的时候,还能应付;当岗位多的时候,忙的昏天暗地。在候选人约面中,多数会出现要么人选被公司其他人力找过,要么被猎头推荐过的情形;能来面试的人中,不合适的情况占比比较大,但最终也有少数能拿到offer并入职的成功案例。
该阶段很忙,也很辛苦,但回过头看,自己的积累不是很多;人选成功入职往往是运气 + 时间苦熬的结果,没总结出可复制性的方法并验证;所以交付新的岗位时要再次经历“痛苦循环”。
这个阶段不妨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复盘、学习,即如何让自己的时间更有效率,如何提高自己的找人成功率,以及如何让方法具有可复制性。
第二阶段:知识 + 苦力, 开始主动出击
随着对公司的熟悉,工作场景也有了很大变化:收到用人部门的招聘需求,与需求部门共同梳理匹配人员的核心素质及评判标准,并根据以上信息去网络渠道主动搜索简历,简历来源范围也不仅限于本行业公司,更多去匹配岗位背后所需的相通的核心能力。
比如,之前朋友在给一家电子烟公司寻访传热工程师的时候,我们通过研究结构原理,发现这个和汽车内燃机很像,都是是油通过电变成气的一个过程,需要考虑相应的沸点、冷凝、热传输、燃烧效率等。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寻访候选人时也会寻访一些之前做汽车动力总成的人员,这样人选范围就扩大了很多。
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招聘官有着不错的“外向”和“内向”知识的积累。
外向知识指公司所处行业情况,现状及发展方向,行业头部公司业务及人才情况,行业人才流动情况等,比如该行业人才之前多来源于哪个行业。内向知识指从公司文化拆解出的用人标准、岗位的具体情况(需求原因、上下级、领导风格、合作部门等)、长短期目标、公司发展较好人员的特质等。
该阶段,招聘官对于合适候选人有着很清晰及细致的人才画像,与候选人沟通更多是在聊行业知识,公司及岗位发展,人员适配情况等,对候选人的合适与否能有合理且清晰的评判标准。而且再给部门推荐的时候,往往能有一份详细的推荐报告。
但该阶段还是以网络搜索人员为主,还需费一些“苦力”去找人;相对于第一阶段,由于有清晰的画像,在找人的效率及范围上会好很多。同时,由于加深了对不同岗位的理解,在岗位较多时,也能合理安排优先顺序。
第三阶段:知识 + 人脉资源, 资源开始变现
随着不停的知识积累以及联系候选人,工作场景又有了很大变化:在收到用人部门招聘需求后,能快速勾勒出岗位画像,可以给到用人部门一些用人建议(非高管);画像确认后,大脑中能回想起某一位或者几位过往沟通过的“较为符合”的候选人,并通过自己的人才池快速定位到合适的候选人并进行沟通,或者能快速找到有相关资源的人士寻求转介绍。
该阶段较第二阶段,最大的不同是人才资源的积累。既然核心是积累人才资源,招聘官在工作中会非常注意与候选人的沟通,对于招聘官来说现阶段候选人重要性甚至大于在招岗位重要性:
1. 理念上:要给候选人留下自己是行业内人士的印象,不仅仅是一名公司的人力;即使不合适,也只是现阶段与目前这个岗位不合适,不代表以后不合适,所以要留下好印象,保持联系,说不定以后哪天能成为同事;沟通中,注重有价值信息的互动。
2. 沟通方式上:会充分考虑对方的时间重要性,在与对方沟通前,会整理好公司、岗位情况、理想候选人画像、岗位前期挑战等一系列信息并发邮件给到对方,然后预约对方的时间,等对方有合适时间后再进行电话沟通。一方面确保对方电话沟通时间方便,另一方面也确保对方在沟通前已经了解充分基本信息,使大家沟通更高效。
3. 沟通内容上:会根据所要看的核心能力提前整理好问题,预判问题回答背后所反应的真实情况,避免“散问和瞎问”;能通过问题的回答进行延伸,确保所问问题的连续性,避免太跳跃等。同时,会多问一些专业问题。
4. 面试反馈:无论什么结果都会有回复,并提供有价值性信息反馈。
比如,之前有个小伙伴,在与候选人沟通时,除了告知结果外,也帮助候选人分析了一下面试过程中不足之处(在面试官看来),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并从人力专业的角度对其接下来发展、选择等进行了一些反馈,到现在俩人还一直保持联系。
该阶段不仅在岗位交付成功率及效率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人脉的不断积累,自己对于行业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了“正向循环”。
第四阶段:认知 + 人脉资源,高阶理想状态
这个阶段是招聘的最终阶段,工作场景往往是这样的:招聘官能根据公司目前情况给一把手或高管发展建议,同时预判公司接下来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往往是高管),什么样的团队,公司层面的组织架构应该怎么调整,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快速找到合适的人。
其实,能成为这个阶段的招聘官往往是行业大拿或者公司业务高管,转型做招聘;他们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十分熟悉,很多情况下在行业内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IP,在行业内比较有名,而且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
能到这个阶段的人比较少,除了时间的累积,可能还需要一些些运气以及恒心,但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更多是看待问题方式、意识的转变,如果不转变的话,将会陷入大量的“痛苦循环”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各类网站的发展,找人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更多是时间上的积累以及人脉关系的维护,这个没有任何捷径,需要耐心,但最后会形成“正向循环”;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除了时间上的积累,还需要恒心、运气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从事招聘工作的小伙伴有一些帮助。
在文章中,我们把找人阶段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运气+苦力、知识+苦力、知识+人脉、认知+人脉。划分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先对工作进行分层,然后对自己目前情况进行“定位”,最后根据不同阶段情况采用不同的找人方法。本文中提及的阶段划分更侧重于找人方面,并未涉及招聘岗位职业发展的其他方面。
第一阶段:运气 + 苦力,较为被动
该阶段的工作场景经常是这样的:收到用人部门的招聘需求,使用公司现有或者整合网络搜索的一些岗位信息形成JD,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然后开始漫长的简历筛选工作,简历范围更多限于本行业公司。与候选人沟通更多是约面试时间,询问一些人力相关问题。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招聘生涯的早期,岗位少的时候,还能应付;当岗位多的时候,忙的昏天暗地。在候选人约面中,多数会出现要么人选被公司其他人力找过,要么被猎头推荐过的情形;能来面试的人中,不合适的情况占比比较大,但最终也有少数能拿到offer并入职的成功案例。
该阶段很忙,也很辛苦,但回过头看,自己的积累不是很多;人选成功入职往往是运气 + 时间苦熬的结果,没总结出可复制性的方法并验证;所以交付新的岗位时要再次经历“痛苦循环”。
这个阶段不妨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复盘、学习,即如何让自己的时间更有效率,如何提高自己的找人成功率,以及如何让方法具有可复制性。
第二阶段:知识 + 苦力, 开始主动出击
随着对公司的熟悉,工作场景也有了很大变化:收到用人部门的招聘需求,与需求部门共同梳理匹配人员的核心素质及评判标准,并根据以上信息去网络渠道主动搜索简历,简历来源范围也不仅限于本行业公司,更多去匹配岗位背后所需的相通的核心能力。
比如,之前朋友在给一家电子烟公司寻访传热工程师的时候,我们通过研究结构原理,发现这个和汽车内燃机很像,都是是油通过电变成气的一个过程,需要考虑相应的沸点、冷凝、热传输、燃烧效率等。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寻访候选人时也会寻访一些之前做汽车动力总成的人员,这样人选范围就扩大了很多。
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招聘官有着不错的“外向”和“内向”知识的积累。
外向知识指公司所处行业情况,现状及发展方向,行业头部公司业务及人才情况,行业人才流动情况等,比如该行业人才之前多来源于哪个行业。内向知识指从公司文化拆解出的用人标准、岗位的具体情况(需求原因、上下级、领导风格、合作部门等)、长短期目标、公司发展较好人员的特质等。
该阶段,招聘官对于合适候选人有着很清晰及细致的人才画像,与候选人沟通更多是在聊行业知识,公司及岗位发展,人员适配情况等,对候选人的合适与否能有合理且清晰的评判标准。而且再给部门推荐的时候,往往能有一份详细的推荐报告。
但该阶段还是以网络搜索人员为主,还需费一些“苦力”去找人;相对于第一阶段,由于有清晰的画像,在找人的效率及范围上会好很多。同时,由于加深了对不同岗位的理解,在岗位较多时,也能合理安排优先顺序。
第三阶段:知识 + 人脉资源, 资源开始变现
随着不停的知识积累以及联系候选人,工作场景又有了很大变化:在收到用人部门招聘需求后,能快速勾勒出岗位画像,可以给到用人部门一些用人建议(非高管);画像确认后,大脑中能回想起某一位或者几位过往沟通过的“较为符合”的候选人,并通过自己的人才池快速定位到合适的候选人并进行沟通,或者能快速找到有相关资源的人士寻求转介绍。
该阶段较第二阶段,最大的不同是人才资源的积累。既然核心是积累人才资源,招聘官在工作中会非常注意与候选人的沟通,对于招聘官来说现阶段候选人重要性甚至大于在招岗位重要性:
1. 理念上:要给候选人留下自己是行业内人士的印象,不仅仅是一名公司的人力;即使不合适,也只是现阶段与目前这个岗位不合适,不代表以后不合适,所以要留下好印象,保持联系,说不定以后哪天能成为同事;沟通中,注重有价值信息的互动。
2. 沟通方式上:会充分考虑对方的时间重要性,在与对方沟通前,会整理好公司、岗位情况、理想候选人画像、岗位前期挑战等一系列信息并发邮件给到对方,然后预约对方的时间,等对方有合适时间后再进行电话沟通。一方面确保对方电话沟通时间方便,另一方面也确保对方在沟通前已经了解充分基本信息,使大家沟通更高效。
3. 沟通内容上:会根据所要看的核心能力提前整理好问题,预判问题回答背后所反应的真实情况,避免“散问和瞎问”;能通过问题的回答进行延伸,确保所问问题的连续性,避免太跳跃等。同时,会多问一些专业问题。
4. 面试反馈:无论什么结果都会有回复,并提供有价值性信息反馈。
比如,之前有个小伙伴,在与候选人沟通时,除了告知结果外,也帮助候选人分析了一下面试过程中不足之处(在面试官看来),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并从人力专业的角度对其接下来发展、选择等进行了一些反馈,到现在俩人还一直保持联系。
该阶段不仅在岗位交付成功率及效率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人脉的不断积累,自己对于行业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了“正向循环”。
第四阶段:认知 + 人脉资源,高阶理想状态
这个阶段是招聘的最终阶段,工作场景往往是这样的:招聘官能根据公司目前情况给一把手或高管发展建议,同时预判公司接下来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往往是高管),什么样的团队,公司层面的组织架构应该怎么调整,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快速找到合适的人。
其实,能成为这个阶段的招聘官往往是行业大拿或者公司业务高管,转型做招聘;他们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十分熟悉,很多情况下在行业内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IP,在行业内比较有名,而且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
能到这个阶段的人比较少,除了时间的累积,可能还需要一些些运气以及恒心,但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方向。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更多是看待问题方式、意识的转变,如果不转变的话,将会陷入大量的“痛苦循环”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各类网站的发展,找人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更多是时间上的积累以及人脉关系的维护,这个没有任何捷径,需要耐心,但最后会形成“正向循环”;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除了时间上的积累,还需要恒心、运气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从事招聘工作的小伙伴有一些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