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中,为何名将辈出的东吴存在感很低呢?
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了三国历史,但是其实演义中存在许多地方都与历史相悖,比如,正史中足智多谋的周瑜,在演义中被刻画成了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才智的人;而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在演义中则是刻画成了一个忠厚老实的窝囊人。这些导致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吴上下皆为无才无量之人,而且东吴整体的存在感也不强。
但实际上,东吴不仅国力很强,而且名将辈出。那么,为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吴存在感很低呢?
首先,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对东吴的记载都很少,且都偏负面。
在《三国演义》里,关于东吴的战役,仅仅记载了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和东吴抵御蜀汉大军的夷陵自卫之战。江东之主孙权,更是被戏称为”孙十万“,后来还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这样的调侃之语。
再来看陈寿所写《三国志》里关于东吴名将的记载:黄盖及徐盛生死年不详;周泰只说死于黄武中年;董袭只说因暴雨船覆身死,具体时间未知;甘宁和凌统去世时间存在争议……整个江表十二虎臣中,竟有半数人卒年未知。
其次,相对于魏蜀两国而言,东吴缺少对外征战、一统天下的野心,对外战役稀少而且战绩不佳,这些都让东吴历史的书写价值大大降低,导致了它存在感低。
在孙策、周瑜逝世后,东吴因为在对外扩张的战役中屡屡受挫,之后便再无对外征战的雄志,所以东吴的诸多战役都是抵御入侵的自卫战。
而且,在合肥一战后,东吴凭借地理优势,一直在安心发展国内经济。而蜀汉因为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重地,所以隆中对时提出的战略方针化作泡影,致使诸葛亮不得不率军北上,攻伐曹魏。也因此,在此之后,演义基本都是围绕着蜀汉的数次北伐来写,而东吴因为缺少书写价值,所以很少出面。
综上来看,东吴虽然国强、名将辈出,但因为它相对魏蜀两国而言,缺少对外征战的野心,以至于演义和史书对它的记载都相对较少,所以它的存在感最低。
在《三国演义》里,关于东吴的战役,仅仅记载了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和东吴抵御蜀汉大军的夷陵自卫之战。江东之主孙权,更是被戏称为”孙十万“,后来还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这样的调侃之语。
再来看陈寿所写《三国志》里关于东吴名将的记载:黄盖及徐盛生死年不详;周泰只说死于黄武中年;董袭只说因暴雨船覆身死,具体时间未知;甘宁和凌统去世时间存在争议……整个江表十二虎臣中,竟有半数人卒年未知。
其次,相对于魏蜀两国而言,东吴缺少对外征战、一统天下的野心,对外战役稀少而且战绩不佳,这些都让东吴历史的书写价值大大降低,导致了它存在感低。
在孙策、周瑜逝世后,东吴因为在对外扩张的战役中屡屡受挫,之后便再无对外征战的雄志,所以东吴的诸多战役都是抵御入侵的自卫战。
而且,在合肥一战后,东吴凭借地理优势,一直在安心发展国内经济。而蜀汉因为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重地,所以隆中对时提出的战略方针化作泡影,致使诸葛亮不得不率军北上,攻伐曹魏。也因此,在此之后,演义基本都是围绕着蜀汉的数次北伐来写,而东吴因为缺少书写价值,所以很少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