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重骑兵
你不能一开始就拿欧洲的全板铁罐头来比啊,具装甲胄、高桥马鞍、马镫这些技术的发展是靠时间一步步积累起来的。所以中国早期扮演重骑兵功能的冲击骑兵,包括后来逐渐成型的重骑兵,在你眼中可能不够“重”。后期中国骑兵部队又没有向着更重的板甲发展,如果非要用全身板甲来衡量,那中国就没有什么重骑兵了。
自从春秋战国战车没落,骑兵兴起以来,虽然赵武灵王也搞过胡服骑射,但冲击骑兵一直是中原骑兵的主要力量(汉代称为“突骑”)。铍、矛、戟、槊等近战兵器在中原骑兵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汉代与匈奴的战争中,也是大量使用冲击骑兵。从东汉末年开始,随着军阀和世家的壮大,豪强部曲能够得到更好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甲胄,这时候可以视作重骑兵兴起的标志。曹魏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都算是典型的重骑兵。宋代缺马,而同时期的西夏铁鹞子和金国铁浮图,也都是典型的重骑兵。即使后来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也并不是全靠轻骑兵骑射,有40%左右是重骑兵(近身给一下对士气的打击更大)。明代的辽东铁骑和关宁铁骑也是典型的重骑兵。
中国重骑兵没有像欧洲重骑兵那样向板甲化发展,主要还是受战场环境的影响:
首先中国火器出现更早,甲胄的必须向着能防御火器发展,这点板甲是做不到的。
因为早期火器射速慢精度差,骑兵要尽快冲到对手面前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骑兵减轻铠甲重量增加机动性是必然趋势,欧洲重骑兵后期也是为此从全身板甲缩减到胸甲。
在中国,增加骑兵机动性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中国周边多是以轻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军队,机动性太差的话很难达成有效的战果。
因此几乎在欧洲出现全身板甲的同时,中国开始出现轻便又兼顾冷热兵器防御的棉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断了中国重骑兵向全板铁罐头发展的道路。
到五代以后,一直到大唐晚期,重骑兵部队发展到历史高峰,火炮初次投入使用,发展出了更加具有特点的骑兵部队,各时期名称不同,比如汉朝的羽林骑,三国时的虎豹骑,宋朝时金国的铁浮图及拐子马,明朝时的三千营,神机营等等。
水浒传上的连环马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