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里仁》第五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的理解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求富贵、去贫贱,必须合“道”;第二,君子远离仁道,就不能称之为“君子”;第三,君子的言行须时刻不违“仁”。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反对求富贵、去贫贱,前提是合乎道义,这里的“道”是什么?所以后文立即补充说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道”就是“仁”。君子怎样才能不“去仁”,孔子又给出答案:“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以上就是这段话三层意思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立有破有方法。本章需要补充解释的还有三点:第一,关于被“绕晕”的第二句“不以其道得之”,只要看“不去也”就不“晕”了;第二,“恶乎成名”的“名”既不是名气,也不是名声,而是“君子”之名称,追逐名利不是儒家的思想;第三,“终食之间”——如果孔子是为了形容时间极短,为何不用“须臾”,这比“终食之间”更短。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智慧——把“道”放在生活中,直白地告知后学,“道”是生活,生活是“道”。正如老子说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践行“道”本来是很平坦的,可是老百姓都喜欢走小路。
言语意旨 :孔子将这段话的目的,上文解释中已基本说清楚。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学习都喜欢追求“名相”,总喜欢问“道”是什么,“仁”是什么等等。但是古圣先贤没有哪一个对此作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一点定义,就有了明确的界限,就如我们现在考试的成绩,一点给了一个确定的分数就把一个人给“盖棺定论”了,这不仅不切实际,更是有违天道的。所以《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13次直接问“仁”,但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是学习者都能从他的回答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答案,这才是高级智慧。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句可以了知,“仁”对于君子是基础性的修养,没有“仁”就不成为君子,没有“仁”,其他“义礼智信”都是假的。
知行合一 :重点说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意思是“仁”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连吃饭也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心。例如一个下属被我请到办公室喝茶,离开时他说:“我把杯子洗了吧?”从略带疑问的语气就能了知,他并不想洗杯子,他也不知道要不要洗杯子。看起来是不是很可笑?还有更可笑的,我直白回答他“去洗吧”,然后他就出去了,他进来之前的那位客人的杯子他却视而不见。可笑吗?可笑,也不可笑。说可笑是以“傻”为前提的,他并非傻,而是从来就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基础,可以推知,他是在被别人的照顾中长到24岁的。《阳货》第十章孔子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个下属既没有“恭”“敏”,更没有“惠”,他“仁”吗?所以“仁”就在生活中,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读者诸君不可不察。为什么君子要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怎么做得到呢?大家想想,一棵树,它会不会想我今天累了,不想生长了,停下来休息休息?它是不是无时无刻都在吸取养分,无时无刻都在生长?这就是天道,《易经》乾卦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和世间万物一样(人本来就是万物之一,老天爷绝不会对人特别眷顾,否则就不会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说),要不停地充实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合道的,合道即是“德”。能不能做到,就看你想不想作,想做就一定能做到,无需多言。
言语意旨 :孔子将这段话的目的,上文解释中已基本说清楚。这里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学习都喜欢追求“名相”,总喜欢问“道”是什么,“仁”是什么等等。但是古圣先贤没有哪一个对此作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一点定义,就有了明确的界限,就如我们现在考试的成绩,一点给了一个确定的分数就把一个人给“盖棺定论”了,这不仅不切实际,更是有违天道的。所以《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13次直接问“仁”,但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是学习者都能从他的回答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答案,这才是高级智慧。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句可以了知,“仁”对于君子是基础性的修养,没有“仁”就不成为君子,没有“仁”,其他“义礼智信”都是假的。
知行合一 :重点说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意思是“仁”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连吃饭也能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心。例如一个下属被我请到办公室喝茶,离开时他说:“我把杯子洗了吧?”从略带疑问的语气就能了知,他并不想洗杯子,他也不知道要不要洗杯子。看起来是不是很可笑?还有更可笑的,我直白回答他“去洗吧”,然后他就出去了,他进来之前的那位客人的杯子他却视而不见。可笑吗?可笑,也不可笑。说可笑是以“傻”为前提的,他并非傻,而是从来就没有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基础,可以推知,他是在被别人的照顾中长到24岁的。《阳货》第十章孔子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个下属既没有“恭”“敏”,更没有“惠”,他“仁”吗?所以“仁”就在生活中,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读者诸君不可不察。为什么君子要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怎么做得到呢?大家想想,一棵树,它会不会想我今天累了,不想生长了,停下来休息休息?它是不是无时无刻都在吸取养分,无时无刻都在生长?这就是天道,《易经》乾卦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和世间万物一样(人本来就是万物之一,老天爷绝不会对人特别眷顾,否则就不会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说),要不停地充实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合道的,合道即是“德”。能不能做到,就看你想不想作,想做就一定能做到,无需多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